第157章 张飞死了(2 / 2)

可到张飞的死这里,总共就5个字,而刘旭在改用白话文写之后,其实也就1个字左右,还不到一章三分之一的内容,张飞就死了,桃园三结义时的三兄弟,就剩下刘备这孤家寡人了而已。

而刘备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更是当场昏厥,被救醒之后,只是喃喃自语道“唏,张飞已经死了吗?我的两个弟弟都走了,就剩下我自己一个人了吗?”

看到这里,不少皇叔党直接将手机给砸在了地上,哭的如同一个泪人一般。

紧接着,三国演义的读者群里面就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混乱,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在群里面@着刘旭的名字痛骂,骂完之后就直接退群走人。

而刘旭虽然偶尔也说几句话,可他每次开口都会被更加愤怒和狂暴的骂声给淹没,渐渐的,刘旭也就不说话了。

短短一天时间内,4个2人群里面,总共8万群友里面,就有将近2万人气的直接离开了。

这一次倒不能够怪读者们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实在是张飞的死来的过于突然了。

就像之前说过的,从白衣渡江到关羽死亡,期间好歹有12万字。

如果从关羽进攻襄阳开始算起的话,那将近有25万字左右,而这25万字都可以看作是对关于死亡的铺垫。

因为在这25万字里面,关羽表达了对黄忠的不屑,惩罚了博士仁和糜芳,更重要的是水淹七军,庞德的死亡不说,光是曹操数万大军的冤魂,就足够拉扯着关羽一同下黄泉了。

所以关羽的死虽然出乎所有读者的预料,但也是进行了大量铺垫,最后回想一下,在逻辑上也完全能够接受的死亡,读者们虽然当时处于暴怒的状态,可真正彻底无法接受的还在少数,其中不少人也都回来了。

但是相较之下,张飞的死就变得是如此的刺眼了。

张飞的死亡,原著里面满打满算就5个字,而仅仅是因为他鞭打了两个将领,然后喝醉了,就直接被这两人轻松的摸到了营帐里面,然后直接割掉了脑袋,惨死当场。

如此简单粗暴的剧情,稍微学了几年写小说的学生,都写不出这样的东西出来,可偏偏刘旭就用这5字写完了张飞的死。

在读者的感觉中,刘旭就好像把张飞当做了路边的一个小兵,觉得他该死,然后就直接弄死了他,就连用稍微多点的文字来遮掩一下也不肯。

这一点刘旭自己在第1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也是感触极深,恨不得把罗贯中从坟墓里面拉出来问他,为什么要让张飞的死如此草率。

刘旭曾经也思考过,如果自己来写这段剧情的话,那好歹也得用1~2章的内容,给张飞一个详细的单人回,好歹再给他一两场大战,最后再让他死于两个宵小之手,这样接受程度好歹也高一些。

是不是像三国演义的原著里面这样,连一场仗都没有捞到,只是边打了两个将领,晚上又喝了酒睡觉,然后就被斩首了。

当然了,在长大成年之后,又读了许多史料,刘旭才明白,罗贯中这么写其实是有深意的,因为他就是要借着如此轻描淡写的文字,来告诉所有读这本小说的后来者,千万不要再犯张飞一样的错误。

而且张飞的死亡其实不是5字,而是贯穿全书,从刘备当了安喜县尉,结果张飞鞭打督邮,害得刘备只能弃关而走开始,张飞这种随意鞭打士卒,经常下达一些不切实际的指令,同时又酷爱在军中喝酒的行为就层出不穷,可以找出几十处描写。

当然了,根据正史记载,鞭打督邮的其实是刘备而不是张飞,那这里既然说的是三国演义,那就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来说。

而这些贯穿全书的细节,就是张飞真正的死因,可以说罗贯中是用整本书来告诫所有读到张飞之死的人,如果想要当个将军,或者说是当个领导者。

绝对不能够意气用事,绝对不能够随意鞭打又或者是羞辱自己的下属,更不能够在重要的关头依然沉迷饮酒,酒虽然可以麻痹痛苦,但也能够麻痹一个人的智慧和感知。

这里不一定是饮酒,其他所有会导致自己理智出现问题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

否则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张飞一样,曾经也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无物。长坂坡前三声吼,吓的将军胆破心烈。粗中有细破江州,义释老将严颜赢军心。蜀中小道败张郃,威震天下莫胆寒。

结果死的时候不过轻飘飘的5字,就这么被两个名不见经传之辈割下了脑袋,只留下后世一把辛酸泪。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