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姚宗颐(2 / 2)

实际上香江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也有不少文化名人,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港岛的过客。这些人包括姚先生留在港岛的主要原因是港岛和内地相连。

5年代以来国际汉学界研究汉学。在和内地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很多都是和港岛的一些文化人沟通。姚先生的贡献正在于此,他利用海外的一些资料继续将汉学发扬光大。他的主要成就也是从5年代以后,比如在甲骨文在敦煌学等方面的成就。他获得儒莲奖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方面的贡献。

姚先生是78年在港岛中文大学退休。但仍然受聘为高级研究员。他这些年在港岛停留的时间倒不长,更多的是在满世界讲学研究资料。去年他去内地访问,在内地考察了3多个博物馆。

目前他人就在中大。季宇宁提前约好时间,带了一幅画,一幅字和一只十孔陶埙上门拜访。

姚先生晚年是住在港岛的跑马地,他在自家的阳台可以看见赛马场的赛马。这个时候他在中大是有住处的。季宇宁去的是姚先生的工作室。

81年的时候,姚先生是64岁。很瘦,但精神很矍铄,他非常热情的接待季宇宁的来访。老头在港岛待了几十年,身处这个大俗世,对于人情来往是非常精明的。他和现在在京城的那个季老头完全不一样,那个老头是很倔的。

季宇宁先送上三件礼物。直言早就该来拜访。的确是如此,季宇宁季公子的称呼,还是姚先生先叫起来的的。说起来季宇宁真应该感谢这位姚先生。

他带来的一书一画水平很高,画是墨竹,书法内容是季宇宁自己填的宋词。这两件礼物让姚先生一下子郑重起来。

他也没有想到季宇宁的书画诗词的水平这么高。画是郑板桥风格的,板桥之后,这几百年画竹还没有人达到他的高度,书法是文彦博的风格,词也是带有明显的宋风。当今这个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那只十孔陶埙,让姚先生非常高兴。他对于华夏古乐非常痴迷。他曾经指导制作过十几张古琴,其中有一张很有名的古琴叫风入松。

接下来两个人就学习吹埙,抚琴交流。在演奏能力上,姚先生比季宇宁可差远了。这个年代的文化人抚琴更多的是修炼,像现在住在北美的那个才女张充和。古琴只会一曲入门曲。

姚先生拿出他以前摹写的包宇刚那只埙上的甲骨文字。这是开始和季宇宁探讨学问了。他已经把自己和这个少年放在同一个层次上了。

好在姚先生不能辨识的这五六个甲骨文是有出处的。仅仅是没有考订出来而已。俩人就这5个字的探讨,就探讨了一下午。

后来姚先生专门为这五六个字写了一本书,他将季宇宁也列为共同作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