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鸣(2 / 2)

“里面说的什么?”

“说你们的工作十分成功。”克拉夫特继续翻下去,按这个记录频率,册子不可能有那么厚。

虽然实践频率很低,字也不太好看,笔记主人的态度和专业性还是值得称道的,逻辑性和描述准确性很到位,水平达到了让克拉夫特迅速肯定了同行身份的程度。

作者的用语已经成为习惯,能不假思索地在合适的地方填上生僻专有名词、连笔不断开。

似乎是早考虑到了笔记可能落到其他人手中,里面不带任何署名,但不用看下去也基本能把身份锁定到一个很小范围内。

“医学院的,不是学生,这水平还能主导解剖的至少讲师往上,但还是讲师可能性大,那帮教授的实践频率应该会更高。”

翻过最初几次解剖,后面的记录间隔在约一年前开始变短,频繁到了近每周都有的程度,内容迅速变得更加精细,并不再局限于解剖。

册子中极罕见地出现了一次工整字迹,逐步记录了他们如何根据既往解剖中获得的经验,绕过手臂肌肉束,在避免损伤血管的情况下清理一例上臂复杂骨折。

克拉夫特能想到那个场面,术者需要逐层分离组织进入,用拉勾牵开肌腱,暴露下方的骨折部位,检查血管、清理碎骨并复位骨干,在体表牵引复位都还没普及的当下,是开创性的先进操作。

而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这耗时很长,还需要稳定的环境。

一周后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后续,手术失败了,术后病人出现高热,缺失部分骨片导致对合处不稳定,手掌桡侧丧失感觉和运动能力,病人无法继续打铁的工作。

看到这克拉夫特叹了口气,对神经认识不足、大片骨质缺失后愈合困难,这基本是无解的难题,再努力也没用。

不幸的是,他们还真努力尝试了各种方案,包括碎骨回填、其它材料替代。

最精细的一例是在梅毒患者身上,他们试图用动物骨雕刻后取代病菌破坏造成的骨折。

这次结果更糟,应该是消毒不彻底,加上本身基础条件在长期病痛折磨下差到了一定地步,术后并发症直接将患者从痛苦中解脱。

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下,可以感觉到记录者快被逼疯了,甚至得出即使在那种不知来源神奇药剂的帮助下,复杂手术也基本不可能的结论。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付出巨大代价实现的解剖学发展可能不是在接近治愈患者的终点,而是在做无用功。

“他们走得太远了。”即便靠黑液抄近道解决了麻醉问题,剩下也是条纯死路。时代局限性问题,不是人的问题。

然而接下来的记录画风一转,他们找回了第一次经历失败的病人,尝试了某种“全新的填补材料”。

没有发热,没有迁延不愈,连失去的活动能力和知觉都回到了患肢上。

只有一个小问题,病人似乎出现了不太严重的幻听。

“下面,我听到下水道里有人跟我说话,很多人。”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