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好狠辣的少年(1 / 2)

大宋好儿郎 史小刀 7613 字 10个月前

千年前的时代,通讯并不发达。

而中原地区的国家不少,大家之间的交流靠得基本都是使者。

可更远的地方,比如说海外,又比如遥远的北方……连国与国之间都懒得建交,因为太远了。

建交的成本明显大于了实际利益。

而商人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两国之间的通讯者,他们游走各在国沟通各方,传递着各种知识。

大食商人就是最好的使者。

他们驾舟往来于世界各地,集聚了巨大的财富,也在各处散播着知识,将这些远隔万里的国家联系到了一起。

在座的商人们有些尴尬。

此时的海贸还未到最鼎盛的时期,能瞧见的利益就那些,况且风险明显要比既得利益高出太多了。

所以,若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出海去做那亡命之徒。

但庞世英一个年轻人,他说这个却有些刺激到了他们,让人觉得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出海?有本事你去试试!

有人说道:“年轻人说这个怕是有些不妥当吧,冯知州都还没说话呢!”

冯遇在边上皱眉,显得不大高兴。

说句不恰当的。

在杭州这一亩三分地上,冯遇就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要钱有钱,要权有权,他若是想当个贪官,你拦都拦不住。

这也是商人们敢质疑庞世英的原因所在。

知州就是老大,你一个年轻人装什么装?

冯遇不悦的道:“当年大宋开国,太宗皇帝为了引来各国商人,就派人出去,给了许多好处,这才有了今日三司的繁茂。若是大宋商人蜂拥出海,去抢夺大食人的生意,无需多久,大食人就会生出怨恨之心……”

庞世英笑眯眯的道:“怨恨之心又如何……区区几个大食商人而已,我大宋可害怕他们吗?”

大宋自建国以来,怕这个怕那个,这几乎就成了常态。

可大宋唯独就不怕大食人。

两家离得实在太远了,而且大食那地方地广人稀文化落后,他们靠得就是来大宋贸易带动经济。

故而在大食人面前,大宋就是名副其实的爸爸。

冯遇拂袖转身,冷声道:“荒谬,两国之间怎能用怕与不怕来衡量!年轻人对外怎可这般凌厉?”

华夏对外政策从来都是因时势而变化的。

汉唐时中原大国态度自然强硬,可到了大宋却变得软弱了,这些基本上是和武力值有关系。

汉唐时武功鼎盛,出去的使者都是牛哄哄的。

啥?

你竟然敢不听大汉的?

弄死你!

几十人的使团就敢在异国横行,这种强硬的背后就是军队的强大。

而军队强大带来的后果就是国民自信心的强大。

乖一点,不然哥弄死你!

这是汉唐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看书溂

可到了如今却……大家好好坐下来谈谈嘛,不行就做做生意搞搞关系,有钱大家赚才是王道啊!

这就是大宋的对外政策。

在汴梁时,秦为就对这个政策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缩头乌龟!

在秦为看来,华夏中原从来都不是那等忍气吞声的性子,但在武力不彰时,他们只能选择软弱。

可问题是,大宋的软弱不是别人带来的,而是有些自废武功的意思。

国家对武人的戒备和打压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也让外夷们狂笑不已,觉得这等自残的举动真的是太搞笑了。

所以!

大宋若想要重塑信心,要想改变这个现状,那就必须以利诱之。

商人们有些恼火,觉得庞世英说话太过分了些。

“这位是……”

但商人的谨慎让他们还是先询问了庞世英的身份,毕竟能站在这里没有小卒,一旦得罪了就是麻烦。

裘书玄一直在旁观,此时他干咳一声,说道:“这位是枢密使庞籍,庞相公家的大衙内……”

庞籍在调任汴梁后,短短几年就从一个地方官吏步步高升,先是权知开封府尹,才一年多的时间就又升做了枢密使。

这样的人距离宰辅之位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见过衙内。”

商人们心惊的同时纷纷拱手行礼,可声音却有些参差不齐。

这是轻视。

这里是杭州,不是汴梁,庞籍只是枢密使,他的手还伸不过来,所以商人们虽然得罪不起,但也没兴趣去搭理一个衙内。

当然,若庞籍是三司使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司掌管天下钱财,别说是市舶司就连整个大宋的钱财都在三司的统辖范围之内。

庞世英笑了笑,裘书玄说道:“某此行南方,世英是某的帮手。”

冯遇眼中一冷,问道:“市舶司事务繁杂,你等既然代表陛下来视察,尽可去,某公事缠身,就少陪了。”

对付这种下来视察的官员,一般的套路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青楼里耍着,景点游着,最后临走前送点好处完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