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六章 心累(2 / 2)

岭南分为上岭、中岭、下岭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四个州府,加起来有十二个州府。

这十二个州府都非常贫穷,但是每个州府的官员却非常富有。

这些官员与当地的部落,或者山匪勾结,对路过的行人烧杀抢掠。还有,他们对当地的百姓强行征收各种赋税,其中最为厉害的就是保护费。

百姓们为了能活下来,不得不付高昂的保护费,以寻求庇护。然而,这保护费就像滚雪球一样,一年比一年大。不少百姓付不起保护费,他们的下场会非常惨,家破人亡是常态。

不少人为了能付得起保护费,从而活下来,逼不得已卖儿卖女。有的人在岭南实在活不下去,冒着生命危险偷跑去柔佛、安南、暹罗等国。

这些跑去外邦的百姓,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安南这些外邦国家最仇视大夏人和大周人。在前朝时,他们就是大夏的附属国,每年向大夏进宫无数的钱财和珠宝。大夏的帝王都贪得无厌,每年都会加大柔佛和安南等国的进贡,弄得这些国家苦不堪言。他们曾反抗过,但是不是大夏的对手,很快就被大夏镇压,之后他们要付出更多的金银珠宝才能换来平安。

大周并没有像大夏那般欺辱安南等国,但是柔佛等国每年都要向大周进贡。他们向大周进贡的贡品并不比大夏少,但是也不比大夏多。大周是按照大夏前期的规定向暹罗等国征收贡品,并没有按照大夏后期的要求。即使是这样,安南等国并不感激大周,相反跟仇恨大夏一样仇视大周。

话虽如此,逃向安南等国的百姓的日子要比在岭南的日子好过些。其实,并不是好过,而是没有那么惨。不管是在岭南,还是在安南等国,过日子都非常惨,只是在柔佛等国过日子比在岭南稍微好点。说到底,只是最惨与比较惨的差别。

岭南那边的百姓为什么逃向暹罗等外邦国家,而不跑去大周其他的地方?因为律法规定,流放到岭南的罪犯和他的后代子孙只能世世代代地留在岭南,不能前去其他的地方,所以他们只能逃往外邦。

每年,从岭南逃跑的百姓不少,但是绝大数都会死在逃亡暹罗等国的路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能成功逃到外邦。

岭南那边的官员每隔几年都会向朝廷汇报逃走的百姓,不过他们报上的人数要比失踪的人数多好几倍。他们之所以多报人数,主要是为了一些见不得人的生意。

每年都有不少年轻男女通过一些不入流的方式,卖到岭南以外的地方。也有一些长相非常好的年轻男女直接卖到安南等外邦国家。

由于岭南的官员的掩护,那边人口贩卖的情况非常猖狂。不管是前朝,还是大周,都对岭南那边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岭南那边不造反,只要岭南那边完成朝廷规定的赋税,朝廷不会过多插手岭南那边的事情。

前几年,颜华荣奉命去南疆镇守的时候,也只是替朝廷管理了下岭南那边的将士,并没有插手管岭南的政务。

大周效仿大夏,在岭南设置了军营。这个营叫镇南军营,但是人们习惯称呼它为“岭南营”。

岭南营的将士都是从其他军营挑选出来的将士组成的。这些将士并不是因为犯错,而被贬到岭南营。当然,岭南营里有一些将领是被贬过来的。他们因为犯错,而被贬到岭南。不过,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岭南营待几年就会被重新调回去。

因为岭南特殊的缘故,岭南营的将领每隔三年都会换,不会让他们久待。一是,怕他们久待后会被岭南不好的风俗带坏。二是,担心他们会叛国。

在前朝时,不少将士都叛逃去了安南和柔佛等国,之后他们又带兵来攻打大夏。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大周每三年都会调换岭南营的将领。

现在岭南营的大将军是沈淼和楚懿。几年前,他们两个就被派到岭南。那个时候,他们还不是岭南营的大将军。这几年,两人立下不少功劳,在两年前终于成为大将军。

当年跟着他们两个一起来岭南的还有何正书和刘峻,他们是何相跟刘太师的儿子。他们并没有入岭南营,而是去了与安南和暹罗接壤的两个县做县令。

前几年,他们两个在做县令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非常多。他们两个还数次遇到生命危险,如果不是两人机灵,只怕两人早就死了。

他们两个做县令做的不错,把当地建设发展的很不错。之后,他们两个成为太守,负责管理一个州。

在他们管理下的州府,百姓生活安康,不用担心被土司或者山匪欺负。他们能吃饱饭,能穿暖衣服,还能出门做生意。

他们管理下的州府是岭南唯二的净土。不少岭南其他地方的百姓都纷纷跑向这两个州府。目前,这两个州府是岭南人口最多的地方。

当初,何相跟刘太师把他们的儿子“发配”到岭南的时候,不少大臣都觉得他们疯了,还认为他们厌弃了这两个儿子。没想到这几年,他们的儿子在岭南做的非常好。

不少大臣以为皇帝会把何相他们的儿子从岭南调回来,在朝廷任要职,但是皇帝却没有这么做,依旧让他们的儿子在岭南。

何相他们也不为他们的儿子的“求情”,求皇上把他们的儿子调回京。这让朝廷不少大臣认为刘太师他们是真的厌弃他们的儿子,皇上也嫌弃。

皇帝不仅没有让何正书和刘峻他们回京城,也没有让他们离开他们所在的州府。

按理说,他们把州府管理的这么好,皇帝应该调他们去别的州府,让他们再把别的州府管理好。但是,皇帝却没有这么做。皇帝不是不调他们去别的州府,而是眼下的情况,他们不能去别的州府。

在赵曜去岭南之前,何正书和刘峻两人不会再去其他州府。

“唉……”

同喜听到赵曜的叹气声,忙关心地问道:“殿下,您怎么了?”

赵曜抬手捏了捏眉心,语气无奈又沉重地说道:“心累!”

“殿下,您心累什么?”同喜关切地问道,“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您烦心啊?”

“岭南。”赵曜双手扶着额头,长叹一口气道,“我现在很后悔选择岭南做封地。”

“殿下,您要是后悔了,那就不去岭南,您又不是非去岭南不可。”同喜说道,“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赵曜被同喜这番话都笑了。他抬起头来,好笑道:“如果我真的能凭自己的喜好去哪里就好了。”

“殿下,皇上这么疼爱您,您只要求皇上,皇上肯定会答应您的。”

“没有你想得这么简单。再说,我们在岭南投入太多的东西,如果不去岭南,那我们在岭南提前做的事情都白费了。”话说回来,如果他选择去北方,情况也不会比岭南好多少。

“殿下,不是有句话叫及时止损么,您现在要是止损还来得及。”

赵曜摆摆手说:“来不及了。去岭南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就算是跪,我也要跪着走完。”

“殿下,奴婢相信您可以的。”

“看来,我在去岭南之前,还得做一些事情。”赵曜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子,表情若有所思,“我要在岭南做的事情太多了,只凭我们现在赚的钱估计还是不够,还是得赶快去倭国。”明年必须顺利抵达倭国,然后找到倭国的那些金山和银山。

赵曜没有再说话,开始给贺莲芳写信。在信中,他交代了很多事情。

此时,京城因为太子和镇国公他们在金陵所做的事情,掀起了狂风巨浪。(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