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沐云的考教(一)物理侧潜舰设计(2 / 2)

〝以反重力装甲为例,在科技水平获得提升以后,可以晋阶为反引力装甲,使潜舰舰娘能够忽视星球与星球之间的引力场,轻易地穿越其他舰娘难以通行的地区,甚至借着引力矩的作用切入空间褶皱,在高维空间高速潜航。〞

小萝莉一本正经地说道:〝我如果没看错的话,少爷是以减配的方式,利用低层次的科技来实现高层次的设计,在剔除强化特性绑定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既有的能力。〞

〝以潜舰舰娘的物理侧发展为例,便在保留反重力装甲的情况下,剔除掉声纳隐形系统,然后赋予潜舰舰娘超空蚀穿梭的能力,以水下高速航行来弥补隐形能力不足的问题。〞

空蚀现象,又名气穴现象,或空穴效应,指的是流动的液体中,极小的无液体气相空穴的产生与消灭之物理现象。

液体在力的作用下快速改变,会产生一种几近于真空的低压(液体本身的蒸气压气穴,当环境的压力变高以后,空穴便会分裂开来。

这种低压气泡(空穴在崩裂的刹那,不仅会产生两百分贝的音量,还会因气泡在水中发生内向爆炸的关系,产生瞬时(数亿分之一秒约摄氏四千七百度的高温和冲击波。

在金属表面反覆生成和瓦解的空穴,产生的瞬时高温和冲击波会对其造成所谓的循环应力,造成金属表面疲劳,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泵的叶轮和弯曲处。

这也是各种器械在工程环境中造成的主要磨损原因之一。

所谓的超空蚀(穿梭效应,便是透过空穴效应制造出含有气体的泡沫膜,然后利用这个泡沫膜将物体包覆,使其在泡沫膜中行驶,减少物体与外界的摩擦力,进而达到极高的速度。

钻地弹为什么能够轻易地贯穿数十米的地层,以及地层下方厚达数米的钢筋混凝土,然后在这些地下防御工事的内部爆炸,进而对其内部之人员、器械与设施造成毁伤?

真的只是因为其前端的弹头部足够坚硬吗?

很显然,钻地弹能做到这一点,与其弹头部运用到的超空蚀穿梭技术有关。

(主侵彻部内置高能钝感炸药,在主侵撤部前串联装有一发或数发先导具能空心装药,在先导装药引爆并形成高速自锻弹丸,摧毁弹体前方的物体并制造空腔,不仅可以帮助侵彻部前进,爆炸所产生的气流也能产生近似于超空蚀穿梭效应下的泡沫膜之作用,将弹体与外界阻体,如:被破开的地层隔开,降低外部对弹体造成的摩擦力,使弹体的动能得以集中在前方的侵彻部。

问题来了!

什么样水下航行速度,能弥补潜舰舰娘隐形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九九零年代,俄罗斯便利用苏联遗留下来的超空蚀穿梭技术,制造出航速两百节(时速约三百七十公里的暴风超空蚀鱼雷。

时隔二十年的时间,华国自产的新型超空蚀鱼雷神兽,水下航速甚至高达三百节(时速约五百五十五公里。

这样的技术从鱼雷延展到潜舰,即便打个对折好了也有一百二十节以上(时速约两百二十二公里。

为啥?

因为空穴(水中生成的门槛,差不多为每秒三十二米,物体的水下运动速度一旦低于这个门槛,便会因为空穴不再生成的缘故,自然而然地退出超空蚀穿梭状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