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 观影(2 / 2)

而通过那极其高超自然的演技,观众们便已经猜到,主角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

而李建那落寞的镜头也极有深意。

厂区远处是大门口的阳光明媚,而沐浴在稍显昏暗的厂房里的李建,距离门口还有很远的距离,让人下意识就觉得,李建接下来,就会是一趟寻找光明之旅。

座位上的晓慧心头一紧,下意识看向父亲。

电影里的情节和父亲太像了。

她生怕父亲也会和电影里的李建一样,直到消息后一下子被抽干精气神。

不过林父看着却是丝毫没有察觉到一样,他注意到女儿在看他,便评价道:“路平安的导演功力的确不错。”

然后便继续看。

接着,男主李建出场后,接着便是另一个男主刘华。

画面中,刘华优雅地品着一杯咖啡。

“鲁瓦克咖啡,世界上最名贵的咖啡.要不要尝尝?”

一副精英模样的刘华,优雅地想要和身边人分享好东西。

看上去,这是个好人。

但结果,他现在所在的场合居然是法院一样的地方。

在法院还敢这样?

果然,很快那法官还是听证官一样的假发官员看不下去了:“刘先生,委员会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刘华没鸟这帮人,抬手:“等等,先喝完。”

然后自顾给身边的人递上咖啡。

太嚣张了!

而嚣张是有原因的。

原来这是一次医院收购会。

刘华强势收购经营不善的位于香江的某医院。

并强力要求增加床位,改善经营情况。

显然,这是个李建身份性格完全不同的资本家。

只是,这样一个有钱,性格强势的资本家,运气也不太好。

刘华在强力回击并通过了“我做生意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儿混,就这么决定了,一个病房必须两张床,不能改”的提议后,一阵咳嗽,刘华咳血。

至此,两个性格迥异的病人齐聚医院。

一个是修车工李建,话不多,博学,一直梦想当历史教授。

一个是亿万富翁刘华,社会地位极高,话唠,暴脾气。

因为癌症,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接下来,就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只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很不友好,刘华问他的助手阿文,那他妈是谁啊?

李建也直接反问,你他妈又是谁?

一个亿万富翁,因为这家医院治疗癌症水平很好,所以不得不来到这里,而他先前定下的一间房两张床也成了此刻他自食的果子,不得不咽下。

电影中也交代了李建能来香江求医的原因,因为他家庭美满,儿女很是出息,于是才会被从内地接到香江。

见面不是很愉快后,两人没有怎么交流。

只是时间也的确会改变一些事。

毕竟是同病相怜嘛。

在目睹了彼此病痛难捱的时刻,半夜吗啡药效消退后被痛苦折磨得发抖的时刻,化疗后一次又一次呕吐的时刻。

慢慢地,两人都习惯了躺在旁边的那个老家伙。

而在这一幕,观众席上的林晓慧和她的妈妈已经泪流不止。

影片用了很长的篇幅详细描绘了化疗的痛苦的。

她俩自然会带入父亲的角色。

接下来,父亲可就要和电影里的主角一样遭这样的罪了!

不过为了不让父亲察觉,林晓慧依旧努力克制,继续看电影。

故事继续。

在经过同病相怜的时期后,两位主角开始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

聊聊彼此的家庭,想法,对化疗的看法,甚至对自杀的看法。

关于死亡,他们说,每个人听到自己要死的消息后,都会出现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

而他们目前,都处于第一阶段。

刘华在李建妻子离开后闭着眼睛对他说,作为一个公众健康专家(他所在的医院,是他开的),我认为被探望者烦死的人远比病死的多。

比如,刘华超爱美食,大吃大喝,他说,美食能振奋精神。

吃过后,却因为病情,不得不大吐特吐。

李建嘲笑他,美食灌进了马桶里。

就这样,他们从开始的彼此排斥,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友谊建立起来。

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

跟其他人,他们一起面对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当然两人的对比也很明显。

李建虽然穷,但家庭富有,总有亲人探望,妻子,儿子,儿女很有出息,家庭和睦。

相比之下,刘华显得孤伶伶,有钱,但除了那个叫阿文的助手,再无别人来探望。

直到有一天医生过来对刘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

随即,李建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

“基本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经历了很多。

就像李建在电影里听到医生宣判时的内心独白:“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而我则倾向于那4%,我一直觉得预知自己能掌握的生命长度,反而会活得更加无所顾忌。可事实证明,我没那么洒脱。”

在这之前,李建觉得自己对死亡这件事已经看开了,并且还开始思索死前的“遗愿清单”。

结果在真的听到宣判后,李建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没那么洒脱”。

他一把撕掉了“遗愿清单”,揉成团,丢地上,侧身,看向同样被宣判的刘华:要打牌吗?

不仅是他们,观众们,尤其是想林晓慧这样的观众,内心同样在剧烈波动。

最后,刘华笑着回应:就怕你不问。

此刻,他们已经进入到了对接受死亡这件事的妥协阶段。

同时,两人的友谊,也正式进入到下一阶段。

至此,电影已经过了三分之一。

电影花了这么多时间的笔墨描述这两个老头儿的病态,细致的展示这两个病友化疗后怎么呕吐,呻吟,怎么一个接一个在病房的夜里瑟瑟颤抖。

在这些貌似不太重要的故事引子里,两个人性格的对比对照被自然而然的铺展开来:他们跟医生说话的不同态度方式,面对死亡宣判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列出“遗愿清单”后如何争执等等。

正因为有了这些详尽而必不可少的细节铺垫,后来这如此不同的俩个家伙被硬凑到一块去,故事才会变得更为有趣而又合情合理,铺陈得当。

接下来,就是正式执行“遗愿清单”。

清单是李建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

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保时捷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

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刘华,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个雷厉风行。

他捡到了被揉成团的清单,大加赞同,并说服了犹豫的李建: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

不仅如此,他还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

于是,一场隆重的旅行开始了。

影片从这里开始,整体画风也一扫前半段的“阴霾”,开始嗨皮起来。

富老头带着穷老头到处疯玩。

在二人执行“遗愿清单”的过程中,缓急有序的节奏感是十分明显的,既不是千篇一律的强劲配乐+场景快切,也没有过长时间的无谓停留在某个细节之上。

比如跳伞、长城开摩托、好望角看大海等等,一闪而过,毫不拖沓。

但所带来的感官却是极好的。

观众们看得很开心,纷纷思索着,自己哪天也要去点亮这样的成就。

而电影中,在几个被细致刻画的主要场面,比如泰姬陵的对话,埃及金字塔上的对话,以及珠穆朗玛峰上的对话,艳遇等等,都有重要的剧情需要交代,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必须。

交代了两人在一路疯玩的同时,也展现了互相救赎的过程。

富老头用财力,满足了穷老头不能完成的各种富人项目。

而穷老头也用属于他的温柔,引领者富老头去直面他那残缺的过去——家庭。

实际上这也是清单中的事情。

在金字塔面前,李建问刘华两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快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他人带去快乐?

刘华讲了他跟女儿的故事,他霸道的所作所为,让女儿至今都无法谅解他。

他说:我做过的事,并不是每一件都让我问心无愧,但要是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那么做的。

所以,如果因为女儿的恨让我死不瞑目,那好吧,事情都这样了,我认了。

死不瞑目,同样是中国人最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穷老头李建决定帮助他。

只是富老头对穷老头介入自己的生活很是介意,所以回到香江后,对穷老头自作主张的安排很是生气,两人大吵了一架。

最终两人各自分开。

穷老头回归了家庭。

其乐融融。

但与之对比的,是富老头的空虚寂寞。

无数观众此刻已经有了一种想法。

看看富老头那样子,虽说住的房子很是豪华,还有闲心找来漂亮嫩模,但他已经快油尽灯枯,身边没有一个亲近的人,以后也会在孤苦伶仃中死去,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羡慕吗?

所以如果让他们选,这种时候,应该绝大部分人是羡慕穷老头的。

一大家子,温暖的灯光,丰盛的晚餐,房子不是很大,但亲人爱人都在。

只是温馨的时光总是短暂。

李建病情恶化,刘华前来看望。

两人也抛出了延续一整部电影的梗:猫屎咖啡。

两人笑到流眼泪,清单上也划去了这一项。

但还有几项没有完成。

李建自觉肯定是不行了,最终他终于说服刘华去跟自己的女儿和解,而刘华见到了女儿,还意外地见到了外孙女,他亲吻了他的外孙女——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刘华主持李建的葬礼,他哽咽地说,人生真的很奇妙,三个月前我们是陌生人,我们一起度过了李建人生最后的时光,那是我最好的时光。

说着划去了“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眼中带着泪光。

不久后,刘华去世。

他的助手阿文把他们的骨灰埋在里喜马拉雅山,并且划去了“亲眼目睹奇迹”那一项。

影片的画外音中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现在都无法下结论。

但我至少能这么说:我知道,刘华在离世时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他所爱的人记得他,和我一样,我们是得了好死的。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