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中场会谈(十八)(2 / 2)

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 5765 字 5个月前

好在参谋部长准备充分,他介绍了利用澳大利亚丰富的地下水,以及中国大量生产的太阳能设备制备淡水的安排,“司令,根据评估,沿途的淡水制备,可以满足20万部队的需求。只要日军能够控制住村落,就真的不会出现设备遭到破坏的局面。”

钟义府听到这里,眉头舒展了一些。想了一阵后,钟义府说道:“我命令,调整动用联军士兵的比例。日本,朝鲜,南部四国,每一个国家都要派遣部队。”

看到参谋长的疑惑,钟义府这才解释道:“我们必须让得到解放的人民了解到,他们真的在参与到反殖民战争的行动中。还有,缅甸与上缅甸也要派遣部队,但是规模限定在1个团。我们也得避免过激的报复主义。”

参谋长知道钟义府多次担任全军的政治部主任,这个安排就相当有政治敏感性。当即接受了安排。

钟义府的目光又放在了这条漫漫的交通线上,这条近两千公里的远征路线,怎么看都不符合军事原则。但是在当下的战争装备条件下,却真的符合了相当程度的军事原则。

一时间,钟义府甚至有点想对东南亚战区司令郑四郎提出抱怨,如果郑四郎解决了所罗门群岛的美军,中国船队就可以沿着海岸线进发,完全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现在这个军事计划是在帮助郑四郎解决麻烦,只要中国军队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美澳司令部就只能在澳大利亚陆地上聚集大量兵力,以美国的海运能力,投放到所罗门群岛的人员、装备、物资就会大大减少,甚至中断。

郑四郎夺去了所罗门群岛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运输线就会在中国航空兵与潜艇部队的威胁之下,美国向澳大利亚运输的能力会大打折扣,运输船队的损耗会快速提升。

此时日军还在夏威夷群岛与美军打消耗战,美国国力虽然很强大,但是美军下一波装备强势期得到1943年了,中国能在1942年7月前解放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就可以对夏威夷群岛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夏威夷群岛。

至此,太平洋战争虽然不至于结束,但是中国已经占尽优势,美军的反攻难度十分巨大。只要中国自己没出问题,美国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反攻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至于何锐提出要在澳大利亚消耗美军实力,促进美国分裂的设想,钟义府本人倒是觉得没必要这么做。而且钟义府作为澳大利亚战区司令,在何锐把这个设想作为军委命令下达前,钟义府可以根据战场需求来制定计划。

经过一番讨论后,钟义府同意了澳大利亚战区同志们的计划。

虽然血腥的战争一直在推进,但是参与方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国,即便是强国中比较弱的英国,也有足够能力封锁新闻。只要没有政府大规模宣传的损失,战争在普通人眼中就会非常遥远。

作为战争一线中的成员,英国驻印度司令蒙哥马利上将在绝望中感受到了一丝希望。英国政府终于“说服”了伊朗政府,伊朗政府同意英国在伊朗国内派遣部队接应从印度撤退到伊朗的部队。而且从德里出发,靠着两条腿走到伊朗边界的英军前哨部队还真的获救了。

蒙哥马利上将虽然确定,英国驻印度军队总算不用背负全军覆没的骂名。但是蒙哥马利上将知道,大部分英国驻印度军队不可能离开印度。

根据报告,这两个团的英军步行了上千公里后,抵达伊朗边界的部队数量只剩下35%。剩余英军都因为各种原因掉队,到现在还没消息。便是抵达伊朗边界,被英国接应到的那支英军,也不能再称为军队,他们形容枯槁,丢掉了几乎所有武器。只看外形,他们不过是一群逃难成功的难民。

即便中国军队没有追击,驻印度的英军都有这两个团的行军能力,也得有65%的英军会掉队。更何况中国不可能会视若无睹的放英军主力离开。蒙哥马利此时只能先尽量安排英军离开,即便走不了那么多,能多走几个也是好事。

此时的伦敦,丘吉尔政府已经开始为英国在印度统治的覆灭所带来的冲击做准备。而英国外交大臣却带来了消息,“首相,苏联政府要我们对进入伊朗的行动做出解释!”

丘吉尔肥胖的脸部微微颤抖着,在英美中日等过拼命厮杀的当下,苏联与法西斯集团一样,都是闷声发大财的典型。英国现阶段并不想增加没必要的事端,所以并不想招惹苏联。

这次苏联提出的外交要求在丘吉尔看来很过分。早在沙俄时代,沙皇就提出要在印度洋温暖的海水里面洗军靴,所以对于伊朗一直有自己的野心。现在苏联难道是要趁火打劫,利用英国的畏难来索取在伊朗的控制权么?

作为昂撒人,丘吉尔虽然气恼,却不讶异。因为英国与苏联易地而处,英国肯定会选择这种传统的进攻型外交模式。因为当下的英国撤出印度后,同样根本保不住伊朗。伊朗就如同一个熟透的果实,任人采摘。

不过转念一想,丘吉尔觉得这个局面或许可以利用。丘吉尔到现在都不相信何锐政府不想搞全球扩张,中国要搞扩张,就可以利用伊朗来挑拨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但想到这里,丘吉尔还是放弃了继续思考下去。现阶段英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将在印度的英军撤出来,根本没有实力去考虑挑拨中苏关系。即便等到英国有余力挑拨中苏关系,那也得等到丢失印度的冲击结束之后。那时候丘吉尔内阁能不能存在还是个问题。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莫洛托夫很快将英国外交部的回复在苏工中央会议上做了报告。如果只是这么一件事,根本轮不到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做汇报。但是苏共中央委员们都对此事很重视。

1907年8月31日,英俄达成密约,划分了双方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德黑兰、大不里士、马什哈德在内的伊朗北部划为沙俄势力范围;而伊朗东南一隅,即阿拉伯海以北地区则为英国势力范围。在这场地区博弈中,沙俄明显得到更多好处,因为在其势力范围内,包括了伊朗12个大城市中的11个,11条商路中的7个。但是英国的考虑不是从商业方面,而是从战略方面着眼。多年来英国一直担心沙俄会推进到锡斯坦地区和印度洋,而随着1907年协定的诞生,这个担心解除了。

正如丘吉尔所想,苏联政治局的确很想将伊朗作为一个缓冲区。苏联现阶段的确没有吞并伊朗的打算,但是这不等于苏共政治局不考虑将邻国伊朗作为苏联在中东的缓冲区。

所以莫洛托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阶段我们可以尝试与英国达成协议。我们不会在英国撤军过程中做什么,但是为了保证伊朗的独立,我们要派遣人员负责确定伊朗的主权没有遭到侵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