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打算告黑状的蔡京和封赏(2 / 2)

为了面子,是可以打肿脸充胖子的。

“对了,有功大臣该如何封赏?”太皇太后坐直了身体,问着向太后:“太后有主意了吗?”

向太后道:“新妇全凭娘娘拿主意。”

在这个事情上,向太后确实是无欲无求。

“官家呢?”太皇太后看向赵煦。

赵煦抬起头,露出一个乖巧的笑容:“太母拿主意就好了。”

真正该给的、关键的赏赐,赵煦都已经批了。

有功的士兵,该赏的钱帛和官职,赵煦早就授给了章惇全权,由其便宜行事。

而中低级军官的赏格、升迁,则是枢密院和吏部负责,该怎么赏就怎么赏。

一切都有制度、条贯和故事可循。

赵煦做的,就是催一催吏部和枢密院,让他们干活快一点,多加点班。

效果很显著。

在赵煦的直接干预下,吏部、枢密院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

报上来的有功者,在核对了一下报功人和军法官的说法后,就直接秒批。

唯一需要赵煦决断的,也就是燕辰和他率领的御龙直的赏格。

此事赵煦也早早的赏赐完毕。

燕辰落管勾广西伤兵公事、茶马公事,迁广西兵马钤辖,武臣阶从小使臣,直接跳入大使臣的内殿承制,为从七品武臣。

而燕辰今年才二十八岁。

一个二十八岁的从七品武臣,前途不可限量!

御龙直将士,则各以功劳转迁,几乎人人得官,虽然大部分都是不入流品的公据、甲头、守阙军将。

可这也是官呢!

而且财帛赏赐,非常丰厚,人均拿到了百贯以上。

随军南下的军医们,则由燕辰按照赵煦早早的让制定下来的KPI考核制度,进行定级。

总的来说,就是按照治疗伤兵的数量、伤势、治愈率进行考核。

然后以东班诸司正副使,给这些人厘定官阶,然后纳入磨勘序列。

当然,能被定级的人是很少的。

大部分,都是拿些赏钱,然后录为太医局或御药院的吏员。

不过这也相当于,拿到了一个事业编。

对那些在一年前,还只是一个白丁,属于被统治阶级的实习军医们来说,这也算是一种阶级的跨越了。

不说人人都开心吧,最起码大多数人都是满意的。

所以,其实现在两宫能做的,也就是对那些高级文武大臣的赏格升迁进行厘定。

两宫没有在意赵煦的这些小动作。

不过是些琐事、小事罢了。

就算给她们来拿决断,她们也懒得管,都是交给吏部、枢密院去做的。

却不知,这些看似琐碎、细小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如此一来,赵煦就把手完全伸进了御龙第一将。

中低级军官、士兵的赏赐、升迁、转官,全部都是他这个皇帝亲自批示、干预的结果。

拔擢之恩,知遇之恩,自古素来最重。

换而言之这支部队,以后脑门上就贴了赵煦的名字了。

两宫或许知道,但她们一个不想管,一个巴不得赵煦早早掌权,最好快快长大,给她生上十七八个皇子、公主好让她早早的当太母。

所以,赵煦做这些事情非但没有阻力,反而无比顺畅。

太皇太后看着向太后和赵煦,都无意和她争夺封赏有功大臣、大将的权力,非常满意。

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决断。

“广西转运使苗时中,转运粮草,组织青壮,输送钱帛,从无怠慢,可迁一官。”

“太母英明……”

“娘娘英明……”

“右江都巡检岑自亭与邕州知州苏子元,皆有军功,可命枢密院,按军功特旨转迁,该升任遥郡的,可以升任遥郡……”

“娘娘所言甚是。”

“太母所断甚好。”

“思州田仕儒,奉王命转战千里,为大军斥候,清扫战场,有功,可授遥郡。”

这倒是没有异议的。

田仕儒给大宋自带干粮这么多年,确实可以给一个遥郡激励激励。

“广西兵马都总管、御龙第一将指挥使、东上閤门副使狄咏,率军南征,拓土千里,并得交趾数州,阵斩交贼太尉、统兵官等数十人,斩俘十余万,乃官家即位以来,军功最显赫之大将,自当美迁其官,以为褒扬!”

大宋对官二代、将二代,素来优待。

只要能打出来、做出来的,都是走火箭式升官的通道。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都经过了考验,宫里面也熟悉,用起来也顺手。

而狄咏毋庸置疑,是通过了赵官家们的考核的。

乃父狄青,能在仁庙朝的环境下,做到枢密使,就是明证。

太皇太后对狄家素来有好感,所以没有多想就说道:“当命西府两位执政,好生商议一下,看看依条贯,狄咏当迁几官?是否够封爵的条件了?又该给多少食邑?”

这是自然。

“至于章惇……”太皇太后踌躇片刻,好像还在犹豫。

赵煦却抬起头,问道:“太母怎忘了广西走马承受公事高爱卿?”

赵煦道:“高爱卿在广西,可谓是勤勉于王事,奔走于四方,广西各方都言:走马承受高公事,身为皇亲国戚,却不吝千金之体,屈尊降贵,广招交趾土官、豪族,怀柔于彼,宣朝廷之恩义,另彼等诚心来附,可谓是劳苦功高,理当恩赏!”

太皇太后笑的嘴都要歪了。

高遵惠在广西,确实是给她长脸了。

至少下面的人,都说高遵惠这次是立了功劳的。

而且不止是下面的大臣说,那些交趾土官们也在谢恩表上,着重赞美了大宋国舅的高风亮节与宽厚胸怀。

让太皇太后高兴坏了。

今天早上,在后苑和太妃们说话的时候,就起码提及了七八次高遵惠。

没办法!

高家出个人才不容易啊。

过去,高遵裕看着还行,结果利令智昏,丢尽了高家的颜面。

好在高遵惠这个伯父,没有给她丢脸。

不过,太皇太后是要脸的。

她当即摇摇头:“高遵惠,是皇亲国戚,还是老身的伯父。”

“赏些金银财帛就够了,国家名爵就免了吧。”

“不然,又有人得嚼舌头根了。”

她可没有忘记,去年向宗回、高公纪去熙河的时候,那些文官的嘴脸。

特别是司马光!

搞得好像,她这个太皇太后的亲人,就只会败坏国家,就只会祸国殃民。

正说着话,冯景却悄悄的走到赵煦身旁,跪下来拜道:“大家,权知开封府蔡京,在内东门下递了劄子乞见……”

赵煦嗯了一声,对冯景道:“让他先等着,且等我与太母说完高公事的封赏后再去见他。”

太皇太后一听,心里面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直说:“还是官家会心疼老身的亲人。”

哪里像先帝。

对高家人抠抠搜搜,高遵裕立了那么多功劳,却连个正任节度使都舍不得。

错非如此,高遵裕又怎会后来利令智昏,做出那样的蠢事?

于是,便对赵煦道:“官家,国事为重,还是先去见见开封府吧。”

“万一开封府有大事呢?”

“至于其他事情,是可以慢慢商量的。”

封赏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可能宫里面一言而决,还要和都堂、六部大臣仔细商议。

宫中能做的,也就是拿出一个方向,定下一个范围。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