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你们是什么关系(2 / 2)

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

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

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

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本文来自织梦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

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

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

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

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

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一点听起来不难理解,事实上不易做到,因为我们在阅读时常常处

于一种失落自我的被动态势,很少打开感觉选择的雷达。其实,即便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年轻时老师都是说必须读只能

遵循,到了中年发觉与自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就有权利拒读。人家好端端一本书,你也是好端端一个人,没有缘分就应该轻松地擦

肩而过,如果明明别扭还要使劲儿缠在一起难受半天,多不好。

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

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

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

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有些朋友不理解:雪白的纸,乌黑的字,怎么

能印出一篇篇这样的文字来呢?这是一种好心肠的痛苦,但不客气地说,这种痛苦产

生于文化禁锢下的习惯和文化暖房里的梦幻。生活格局的开放,书报市场的开

拓,使各色社会情绪有了宣泄的机会和场所,从总体看来不是坏事。例如嫉妒,既然有

一批人成功了,难道那些暂时末成功的人连嫉妒一下都不可以?雨果说,一片树叶受到阳光照耀,它的背面一定是阴影,

阳光越亮,阴影越深。树叶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白纸黑字不会只反射阳光,它们也传导阴影。把阳光和阴影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立体的社会。因此,不仅要允许嫉妒,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