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不同的迁都(1 / 2)

刘俭虽然没有看到天子给卢植所写的那封信的具体内容,但是大概也能猜出来天子这次想要表达些什么。

这是想让卢植去镇守雒阳,给天子当东向的第一道屏藩。

毕竟迁都以后,天子以及董卓,还有他们的西凉军将全部固守在关中,阻止想要反叛朝廷的诸侯牧守东进。

以军事实力来说,中央的强兵屯于关中境内,就犹如当年强秦屯于关中而虎视天下。

在整体的战略形势上看,无论是袁绍,袁术,曹操……甚至是刘俭,目前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可以突破西凉军在关中的壁垒。

这是地形以及整体军事实力所导致的差距,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过呢,现在雒阳阳情况和历史上有所不同。

历史上迁都的时候,董卓属于破罐子破摔的主,那时候董卓是全天下都不待见,满朝公卿一半以上厌恶他,天子也憎恨他。

那时候,董卓在天下人眼中属于一个纯粹的权臣,是扰乱天下的罪魁祸首。

但是换在了这个时间段,董卓的身份就有些不一样了。

这次的迁都,不止是董卓想要做的事,同时还是天子和何太后想要做的。

现在的董卓也一直保持着一个忠臣的形象。

甚至于因为《千字文》的面世,使得董卓的声望在天下间士林中之中

多少也有那么一丁点的提升。

毫无疑问,一旦迁都成功,察举被废,在出版千字文之后,董卓必将伙同刘俭刊印更多的精良书籍,且还是那种对世间有影响的书籍,对现在文化知识的传播体制,会造成重大革命的书籍。

所以现在的迁都和历史上很是不同。

历史上,董卓迁都是为了防守。

但是在这个时间段,董卓迁都,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进攻。

这个进攻是有特指的。

在军事上他是防守的。

政策上他确是进攻的。

历史上东汉末迁都之时,董卓几乎将雒阳祸害成了一片人间地狱。

他不但强行迁移了大批的当地富豪,还把雒阳城付之一炬,将帝都烧成了一片废墟。

但现在董卓却不能那么做了。

忠臣与权臣,身份的转变也促使了董卓行为上的转变。

而且这一次,他是得到了天子的支持的,无论如何,雒阳是不能焚毁的。

但若不烧城,那为了维持朝廷最高权力的稳定,同时也为了维持新帝都的富裕,将雒阳的富裕人口迁移往长安,还是必须要做的。

同时,还要确保雒阳和司隶在中央的掌控中。

雒阳如果不经过董卓的彻底破坏,依旧会是一片昌隆,即使不是帝都,也会是大汉朝屈指可数的经济中心。

特别是天子在天子的角度来看,去往长安不过是权宜之计,日后还是要回来的。

以汉室中央高层的角度来看,有能力在前线替天子镇守雒阳的名将级人物,只有四个人。

刘俭,卢植,皇甫嵩,朱儁。

首先刘俭肯定是第一个被删除掉。

说破嘴皮子,刘俭也不可能放弃冀州和青州的领导权,跑到雒阳替天子当看门犬。

朱儁的身份不合适。

首先在这次讨董之战中,朱儁倒向了袁绍的一面,在董卓的层面来讲,他是不可能将雒阳交给朱儁的。

而且朱儁属于江东寒门出身,别看他是一代名将,但在这个极为看重出身的时代,朱儁的在雒阳贵族眼中的影响力,多少还差点意思。

至于皇甫嵩,那就更不可能了……

自打他在扶风郡被董卓控制住后,虽然没有被杀,但皇甫嵩一直都处于被监管囚禁的状态,董卓能不能活着让他从监牢里出来都是两说,让他总掌雒阳的军政民生,那简直就是开玩笑一样。

如果这么推算的话,那等朝廷迁都到长安之后,既能让天子放心,同时也能让董卓觉得合适镇守雒阳的人,也就只剩下卢植了。

说起来,身为古文经一系的代表,同时又是关西大儒马融的门生,与朝堂之中的今文经主流公卿分不同属的卢植,确实最能让董卓放心。

而卢植的海内人望,以及他的军功建树……天子也放心。

唯独不放心的人,就是刘俭。

……

听了卢植的叙述讲解之后,刘俭站起身来,在厅堂之中来回的跺着步子,细思此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