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春节情思(2 / 2)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8575 字 7个月前

想起就要有糖吃了,有那么多好吃的了,有那么好的新衣服穿了,又有鞭炮可以放了,去和石狗、文仔等一班童年小伙伴,挨门逐户去捡鞭炮仗、去玩耍了,一直到天亮,这就是他做孩子的守岁呗。

大年三十的早上或晚上,就是贴春联、福字、门神的好时间。李氏打好满满一小锅粘稠的浆糊,然后卢行瑫教惠能贴:

先要把去年已旧的撕掉,不能全部清理干净的,就沿着去年的老痕迹抹上浆糊直接贴上去。这样更见除旧布新的新年气象。

门小门神大,加上门大多不平,门神贴在门上,更见凸凹的鲜活的立体感。

还有喜字福字,要远远的将福气喜气从外面,一步步一个转弯的接引到家里来。

福要头朝下贴,这叫福到了。

喜字要出了门一抬头可见,这叫出门见喜。

这就叫大唐人的布局,大唐人的智慧,从过年生活的小节透出细心与周详。

大红色的春联、门神和福字,加上满地扫也扫不干净的,过年家里在门口放鞭炮炸出的红色的炮屑。

春联、门神、福字、鞭炮,红成一片,就像麻辣烫里放着的一眼可见的辣椒,够红够热够味儿,这就是纯正的年味儿。

红红火火过大年,红火就是写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门神、福字,还有包着红纸,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喜庆在人间的爆竹。

惠能听他爹爹讲:爆竹,又叫鞭炮,俗称“放炮”。在过年中,辞旧迎新的爆竹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人们为了除夕迎新年,用火点燃竹子发出响亮的噼啪声音。这就是后人因此把火药制成的鞭炮称为爆竹的由来。

过大年,放鞭炮,它老少皆宜,却男女有别。放鞭炮,一向是勇敢者的游戏,男人们的专利。

当男孩子在兴高采烈的放着鞭炮时,那边的女孩子们却忍不住捂住了耳朵,吓得又快又急地跑出去老远,才回过头用一脸崇拜的神情看着,这边放炮的男孩子在嗤之以鼻的同时,一定是心里充满了兴奋与惬意。

那时,惠能只不过是二岁的小男孩儿,对过年放炮就情有独钟,对过年放炮非常着迷。他见大小伙子边抽烟,边吸一口点燃放炮,而惠能就用香去点。

当他撅着屁股哆哆嗦嗦远远地用香去点小炮的炮捻时,那些大小伙子则以左手拿香烟,右手拿着大雷炮点着以后停几秒钟再扔,以表明不耻于与小屁孩儿们为伍的勇气。

由于过年放鞭炮,经常一不注意新衣服上就有了大洞,一不小心被炸着手指头的就司空见惯了。

要不,怎么说,放鞭炮是勇敢者的男人的运动呢?

要不,为什么说“爆竹声声辞旧岁呢?

每到腊月三十夜晚,大年初一凌晨,鞭炮声此起彼伏日夜不断响彻云霄令人震耳欲聋。

放鞭炮响亮的巨大声响,挥发的正是新年的热烈与奔放。放鞭炮散发的浓烈硝烟,正是挥之不去的新年年味儿。

……

惠能三岁丧父,四岁那年春节,村里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石狗、文仔、子辉等前来邀他去玩。

惠能的娘亲这天去村了(当地习俗,大年初二开年后,外嫁女要回娘家探亲拜年),他一人在家,正有点闷,难得有这么几个好伙伴找他去玩,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惠能关好大门,问:“去那里玩好呢?”

文仔说:“村地堂现在舞狮子,我们先去看舞狮子怎样?”

“好。”

他们几个崩崩跳跳,嘻嘻哈哈地朝着村地堂而去。

临近地堂,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传来,好像在催促他们快点前往。

他们加快脚步,走到村地堂前,只见黑压压的人群把诺大一个地堂围着。

他们像刺猬一样灵巧地钻入人群,来到地堂前。只见在广阔的地堂中央,有三个人正在进行舞狮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首尾配合,另一人戴着面具(俗称大头仔或大头佛),身穿大襟衫,手持葵扇,手舞足蹈,引狮子向前。

在地堂一旁,有三个人分别打鼓、敲锣、击钹,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狮子随着锣、鼓、钹声的强弱、快慢、急速、柔和而舞动。时而随着鼓点起舞,时而左右盼顾,时而引颈独立,时而俯仰跳跃。“狮子出洞”、“窥测方向”、“高台饮水”......惠能他们觉得十分有趣、好玩,忍不住也跟着现场的大人们鼓掌、喝彩!

……

看完了“舞狮子”,他们游兴未尽,漫无边际地逛村过寨去玩耍。不知不觉中逛到了新州县城附近的仓夏村。

刚到村口,只听到阵阵喧天的锣鼓声传来。进村一看,只见村中人头涌涌,人声沸腾、热闹非凡,原来村里正在举行舞火龙活动。真是事有凑巧,后来,惠能稍大上山打柴,就是挑到这附近的街市去卖,可怜小小年纪,已经挑起了打柴养母的生活重担(此是后话)。

过年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突然之间,天上飘着一片乌云,不一会儿,竟洋洋洒洒下起了毛毛细雨。但并没有减少现场的人看舞火龙的热情。

只见两条“金龙”,分别由十八名男子和十八名女子负责舞动,一人负责舞动龙珠。随着锣鼓敲响,“龙珠”在前头引路,两条“金龙”随即追抢“龙珠”。在鱼、虾、蟹等动物舞的衬托下,那两条“金龙”绕村游行前进。

惠能他们看得十分高兴,石狗看得兴起,手舞足蹈,突然摸了一下头脑,问惠能:“为什么那两条‘金龙’要绕村游行呢?”

惠能向着石狗:“我们到了别人的村,最好是只看不问,不要惹事生非。”

“这孩子真懂事。”在旁边观看舞火龙的一位长者见惠能小小年纪说出大人的话,一边夸惠能,一边向着石狗说:“金龙绕村前进是行大运、保平安、祝丰收的意思。”

惠能向前施礼,连声道谢。

“不客气。老夫姓何,名宗,你们就叫我宗伯吧。”长者边说边从袋中拿出一叠红包,每人发了一个,然后问“看你们面生,是那条打寨的?”

惠能恭敬地:“我们是夏卢村来的。我姓卢,名惠能。他叫石狗、文子、子辉。”惠能介绍完后,他们异口同声说:多谢宗伯红包!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宗伯向着惠能:“你们真是生性、懂事。”

合当惠能和宗伯有缘,只听到宗伯又说:“你们夏卢村近大山,我们这里是县城,日常生活需要大量山柴,若上山打柴担到这里卖,能卖过好价钱。”宗伯这无意的顺便一说,竟成了惠能日后上山打柴挑到这里卖的活计。

宗伯说完后,摸了摸石狗的头,接着他的话说,“相传,在古时,新江每年五、六月份河水暴涨,冲过护城堤,造成县城年年受灾,民众更是深受其害。于是在新江的拐湾处,筑成一道防洪堤,在堤内建“龙神庙”,后又称“洪圣庙”,人们初一、十五前来朝拜,祈求龙神保祐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五谷丰登。”

接着,宗伯描述金龙舞动时,舞金龙的人除了要有扎实的武功,还要细致地通过金龙的腾云驾雾、金龙盘珠、龙腾四海、二龙争珠、双龙出海、金龙戏珠、飞越高峰、金龙戏水等动作,来表现金龙的勇猛、刚劲、灵巧以及表现其情感。

要表现出金龙的活灵活现,在舞动时,以龙头手为指挥,舞龙人视龙身长度定舞龙人数,敲锣1人,敲鼓1人,举旗1人,提灯1人。其他鱼、虾若干人等。

每个舞龙队员穿着统一的黄色衣裤,系腰带,头裹黄巾,脚穿布鞋。队伍按前面旗队、头牌、水簇灯(鱼、虾、蟹、螃)、蛟龙扇、锣鼓队、舞龙队的次序排列;

全套舞龙动作分小游龙、大游龙、龙抬头、龙翻身、钻龙尾、盘龙窝、滚沙龙。

在滚龙时,人与人必须靠得很近,龙才能滚得圆、滚得高。开始出场锣鼓敲响为指挥,龙珠引路,金龙如追抢龙珠似的飞速追逐,所有动作都在龙游动中进行,在鞭炮声和鱼、虾等动物舞动的衬托下,绕村寨或街道而舞,一为辟邪,二为行大运,三为喜庆助庆。

金龙一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福,所以当地善长人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期望金龙的到来,保家庭平安,保村寨平安。

宗伯的活灵活现描述现场舞金龙,直听得惠能他们连声叫好。

“惠能你看,这两条金龙好像真的一样,是怎样做出来的呀?”石狗看着那两条正在舞动着的栩栩如生的金龙,高兴得竟然忘了刚才惠能对他说过的话。

惠能向石狗使了一个眼神,不料恰被宗伯看见。

宗伯善解人意地介绍开来:

金龙制作十分讲究,龙身长的达五六十米,一次要三十六个人出场舞动。另加龙珠一只,龙头、龙身(段)、龙珠均为竹丝扎成,贴上等装饰,糊以金色绢布;布染着色画鳞片,金龙制作工艺轻巧坚固,特别是龙头部分,一个十多斤重的龙头,可以承受120斤的压力。金龙在扎作方面栩栩如生,十分生动,且做工精考,线条流畅。金龙的造型精致大气,外轮廓灵巧概括,主色调金黄色中有绿色作修饰,尤其金龙的龙须更是做工精细流畅。

以往,圣龙每年要扎作一次,必须要在每年年二十九前扎好,同时要举行“开光”仪式。

在沙滩上杀鸡“点睛”(挂彩)、起舞,从春节时初一至元宵节,到县内各村寨住户拜年,表演金龙。

到元宵节后在洪圣庙处将金龙火化,金龙的灰撒入河中,那些龙裙布,人人争着用来为小孩子做衣帽,据说小孩穿了龙布做的衣帽可快高长大,无灾无难。

平时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都会出动金龙队舞龙贺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