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章 遵师嘱(2 / 2)

他弯腰,弓背,垂首,头上还顶着一顶硕大的斗笠,使人无法看清他的面容。其实,谁也不会去注意他的面孔,他已经进入了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全部心神都集中在手中的锄头上。他徐徐挥动着锄头,一心一意在大地上劳作。不知是风的轻拂带动了他的舞蹈,还是满园黄花随着他锄头的律动一起舞蹈,反正他早已与周围的一切融汇成一体,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神韵。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似乎若是没了他的存在,天便不再湛蓝,云便不再舒卷,风便不再吹拂,花便不再芬芳……山川大地因为有了他而生机盎然;而他,因了周围的一切,生命才有意义。

他,是画家妙笔生花、画龙点睛一样描绘而出的神韵,还是沉沉大地、郁郁黄花幻化而出的精魂?

希迁被眼前这幅活生生的、司空见惯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情景感动着,心灵深处有一种朝阳喷薄欲出、岩浆即将迸发的跃动。天哪,十几年来,他苦苦寻思、苦苦追求的禅之神韵、禅之真谛,不就存在于这最简单、最平凡、最和谐的生活中么?!自然,和谐,就是禅的韵律。

希迁脸上洋溢着梦幻般灿若朝霞的微笑,一步步走向田中劳动的老僧。老僧头未抬,手未停,轻轻问道:“你是谁?从哪里来?”

“您是行思大师吧?我叫希迁,从曹溪来。”

行思不禁抬起头,看了这个青年比丘一眼,问道:“你从曹溪来,带来了什么东西呢?”

行思说着,随手拈起一朵小小的野花,插在了斗笠上。

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却蕴含着铺天盖地的禅机,直接显示出禅的心要。

最初,佛祖就是这样拈花,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不可思议的禅从此开始代代相传。穿越千年时光,禅的心髓依旧像原初一样灵妙。因而,当年在曹溪,六祖惠能就是这样启发怀让的;而今,行思也是这样昭示希迁的!

希迁看着行思大师头上毫不起眼的小花,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他内心深处那硕大无朋、璀璨无比的禅之花蕾灼然开放!他宛然一笑,说道:“我带来的东西,在参礼曹溪六祖前便早已具足了。”

是啊,人人本具的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如同那朵小小野花与这遍地黄花一样,它们都蕴含着芬芳,都天然具有甘甜的蜜浆。

果然,就有一只蜜蜂从灿烂的菜花丛中振翅而起,轻轻落在了行思大师头顶的野花上。

行思却不肯轻易放过,冷冷说:“既然在参谒六祖之前便早已具足了,那么,又何必大老远跑到曹溪,去麻烦师父他老人家呢?”

希迁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野花上采蜜的小蜜蜂,嘴里轻轻说道:“假如我不到曹溪,不去参拜师父,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的佛性本来就已经具足呢?”

是啊,如同他不来寻找行思,怎么能发现这一切呢?

闻听此言,行思大师的老脸灿烂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他摘下斗笠上的野花,递给了希迁。如同一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递给大迦叶尊者金莲花一样……

从此,希迁投在行思门下,成了青原山上的一只金色麒麟。

后来,希迁在南岳衡山大开法门,世称“石头希迁”。他与同时期在江西传禅的马祖道一,共同开创了禅宗狂飙突进的崭新局面。这两座中国禅宗史上的巍峨高峰,或许只有同时代文学领域的李白、杜甫堪与媲美。

马祖道一机锋峻烈,大机大用,恰似蛟龙闹海;石头希迁深邃绵密,清高孤傲,宛若凤鸣云霄。他们两人并世而出,湖南衡山孤峰突起,与江西洪州选佛场相互辉映,蔚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观。

十影神驹立海涯,五色祥麟步岸天。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马祖道一在江西大开法门,千锤百炼打造的禅僧个个铜头铁臂,龙腾虎跃,闯关夺隘,大机大用。

孤峰高千仞,只许明月临。石头希迁端坐南岳绝顶,门风孤峻,目光犀利,经他印可的弟子,人人保任功深,仙风鹤骨,非同凡响。

其后,马祖门下诞生了沩仰、临济两大宗派,石头座下演化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大支流,中国禅宗,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智慧花朵(此乃后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