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亲爱的》的意义(1 / 2)

千禧大导演 顾屈屈 311 字 17天前

“被问起我为什么会跑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我竟一时语塞。”

“我压根儿没考虑过这问题。”

“华语片不大常有这种能让我轻易做出判断“决定是你了!”然后义无返顾的买票去看的。”

“但《亲爱的》不一样,这是国内最有影响力且口碑和票房兼顾的最好的导演与演员加在一起,产生的合力应该不容小觑。”

“更不要提我还是黄博的脑残粉。”

“和《金陵十三钗》、《1942》一样,从话题锁定“寻子”开始,《亲爱的》就一定是部伤心的电影。”

“电影中,我有四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第一,开场5分钟,车来攘往的深圳,穿着鲜艳黄衣服的儿童,被人贩轻巧地抱走。”

“没有抵抗,听不到声音,远远的一笔带过。”

“很感谢吴导此时流露的仁慈,没有多于戏剧化的处理,一笔带过,就把儿童面对人贩时的毫无抵抗能力表达完毕。”

“第二,刚找到孩子,黄渤在警察局,哭到直不起腰,歇斯底里。”

“虽然身后的两位陌生女子此时已经笑翻在位置上,说“哭得好丑啊”,嗯,但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哭得再丑都应该。”

“第三,找回孩子之后,黄博出门丢垃圾,停顿,转身,开门,把熟睡中的孩子抱上肩头,再出门,这一串镜头,让我想到记忆里的张太太。”

“第四,深圳街头,郝蕾冲进寻子家长的人群,拥抱自己曾经的儿子,被愤怒的父母们拼命打骂。”

“这些父母视寻子、打拐为生命,自然对案件过程了若指掌,一定知道郝蕾并不是人贩本人,但相比他们心里压抑多年的恨与抱怨,郝蕾已经是非常接近施害者的存在。”

“这群大多数时候在片中“鼓励鼓励”的父母,在此时此境,丧失理智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哪怕郝蕾饰演的村姑李红琴并不是主犯,但买与卖确实是同罪的。”

“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李红琴哪怕再朴实善良,伤人的愚昧,注定她不是个好人,没有商量的余地。”

“没有买卖,就不会有市场,就不会滋生出那么多被拐儿童。”

“寻子,是一场没有出口的旅程。”

“这四组镜头,和我当年接触过的寻子话题已经非常贴切,看得出《亲爱的》剧组真做过充足的功课。”

“狭义来讲,相比还原屠杀和饥荒,认真聊聊打拐,可能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之后,大人们应该会更留意小孩的处境,也会有更多人参与打拐、关注“宝贝回家”。”

“我没有想到《亲爱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和吴渊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

“去掉一水儿的大腕脸孔,再在镜头语言上做点“朴实无华”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换成一部半纪录样式的新闻片。”

“这里没有谁是戏剧核心的主角,谁都可以独自面对镜头,每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

“华语电影行业,需要这样的好电影!”

看着这篇长长的微博影评,吴渊感慨万千的长叹了一口气。

做《亲爱的》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