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大殿对质(1 / 2)

“混账!”皇帝这一句也不知道是在骂谁。

“陛下恕罪。”钱有福只当陛下是在骂自己。

“陛下息怒。”薛元弼朝着御座上俯身一礼:“若是能证明刺客的证据乃是伪证,那太子妃娘娘遭受的便是无妄之灾,于情于理,陛下都该派人去接太子妃娘娘出狱,既是弥补,也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陛下,薛大人言之有理。”卫俊卿今日不再和薛元弼针锋相对,而是就差去做薛元弼的应声虫呀了。

然而,就连保持中立的朝臣,杜康时和李伯懋二人都深觉薛元弼言之有理。

皇帝总不可能和所有的朝臣作对。

“钱有福,将从刺客身上搜出的太子府令牌交给薛大人,请他过目。”

皇帝倒要看看薛元弼还有什么话说。

“奴才遵命。”钱有福从皇帝手里接过证物,拿到了薛元弼面前。

“薛大人,这是太子府侍卫身上的令牌,陛下已经派人比对过了,不仅令牌上镌刻的徽记和图案,就连令牌的材质和锻造方法都一模一样。”

钱有福说完,目光落在杜康时身上:“杜大人是工部尚书,不妨也看一看。”

杜康时上前一步,从薛元弼的手里接过令牌,只见手里的两块令牌一模一样,不仅是外观,还有令牌的分量,分明就是同一批铸造的。

杜康时不带任何立场地说道:“薛大人,你在刑部应该遇到过不少疑难谜案,在证物的判断上,相信薛大人也有独到的眼光。”

从情理上来讲,太子妃并没有迫害皇嗣的动机。

毕竟齐氏已经被陛下虢夺封号,还是戴罪之身,太子妃有什么针对齐氏的必要吗?

杜康时更倾向于黄韦觉的指控,一切都是大理寺内部出了内鬼,在配合齐家自导自演。

那齐明磊是个庸才,否则这些年,也不会一事无成了。此案更像是齐明磊为了扶植自己的女儿,设计陷害太子妃。

但证据就摆在眼前,让杜康时的推测瞬间被打破。毕竟,比起猜测,杜康时更相信的是证据。

“杜大人,本官在刑部的这些年也算有些收获。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若只听信片面之词便断案,那是一叶障目。太子府的人不是还候在殿门外吗?不如让太子府的人进殿自证。”

薛元弼随之调转了视线。

“陛下,臣请求陛下传召太子府的人进殿。”对薛元弼来说,只要他愿意,眼前的勤政殿也能变成刑部大堂。

“准奏!”

皇帝倒要看看,铁证在前,薛元弼要如何翻案。

很快,紫竹便被一个小太监带进了大殿内。

“奴婢紫竹,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紫竹拜倒在地。

皇帝淡淡地瞥了薛元弼一眼:“薛卿,此案朕便暂时交由你审理。”

“来者是何身份?如实道来。”薛元弼收到了皇帝的示意,直接将勤政殿变成了刑部的公堂了。

“回禀陛下,回禀薛大人,奴婢紫竹,是太子妃娘娘身边的婢女,今日是奴婢代太子妃娘娘来洗清身上冤屈的。”

别说一个小小的婢女了,便是那些外地的官员,面对陛下时也是战战兢兢的。

可眼前之人却是不卑不亢,语声清脆,落落大方,让人由衷佩服太子妃的教导有方。

“紫竹,你可识得此物?”薛元弼将令牌丢给了紫竹。

“回禀薛大人,从外观上看,这两面令牌都是太子府的侍卫佩戴的。不过……”

紫竹抬起眼帘,扔下石破天惊的一句话:“但这令牌是真是假,奴婢还需要鉴别一番。”

“可本官看,这两块令牌分明一模一样,就连重量都不差分毫。”

“薛大人有所不知,太子府的令牌与别处不同,内有乾坤。薛大人若是不信,不妨让奴婢施展一番鉴别令牌真伪的方法。”

“好,本官准你所言。可需要什么东西吗?”

紫竹摇了摇头:“薛大人,只要奴婢身上的药水就够了。”说完,紫竹从身上取出一个白色的瓶子,将瓶子里的液体分别滴在两面令牌上。

片刻后,紫竹将两面令牌呈送到薛元弼面前:“薛大人请看,这两块令牌,只有一块是真的。”

薛元弼从紫竹手里取走令牌,惊讶地发现两块一模一样的令牌有了变化。

只见其中一块令牌上,左下角多了一朵祥云图案,而另一块令牌上却什么都没有。

此刻,卫俊卿和杜康时分别站在薛元弼的左右手两侧,两人也都眼尖地看到了这一幕。

“这可真是好奇巧的心思。”杜康时心生感慨,不由脱口而出。

“钱公公,烦劳你将这两块令牌呈送给陛下。”

钱有福小心翼翼接过,手里就像是捧着两个烫手山芋。虽然他的脚步有千钧之重,可钱有福不敢慢上半分,小跑着上了台阶,呈送到皇帝的面前。

“陛下,这两面令牌有些不一样,陛下请看令牌左下角……”

皇帝目光扫过,眼底的阴悒一闪而逝。

喜欢毒妃又拽又茶,仇人满地找牙请大家收藏:毒妃又拽又茶,仇人满地找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他有预感,接下来的话一定是自己不想听到的,然而覆水难收,尽管自己贵为天子,如今的局势却不受自己这个天子控制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还不从实道来。”薛元弼问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回禀薛大人,这是因为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娘娘鹣鲽情深。众所周知,太子妃娘娘的娘家对太子殿下无甚助力。太子殿下不想让人轻视太子妃娘娘,曾言道:他和太子妃娘娘夫妻一体,见太子妃娘娘便如见到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为了让府里的下人知道这一点,便在令牌上加了一道祥云图案,因这图案涉及了太子妃娘娘的名讳,为避嫌,没有让外头的铺子铸造,而是交给了内院,由奴婢带人亲手绘制的,因此奴婢才知道其中的关窍。”

朝臣们想不到,所谓的证据竟是太子殿下对太子妃娘娘情深似海的证明,许多年近半百的朝臣都为之感到牙酸。是他们老了,跟不上现在的年轻人了吗?

想不到在外面威仪赫赫、冷漠矜傲的太子殿下私下里竟是这样热情如火,简直叫人肉麻。

皇帝面无表情地抖掉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