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镀金回来就是大片(2 / 2)

不仅与中国乒乓球协会达成了合作,还与刚刚成立两年的cba签约,成为了cba球鞋供应商。

除了cba,陈启明还在即将进军美利坚,正在与nba球星接触,希望能进军美利坚。

另外,陈启明依靠未来的梦境记忆,在这一年里拿下了不少未来会获得成功的公司股份。

比如苹果。

1996年绝对是苹果最艰难的一年,苹果的股票在这一年跌到了谷底,欠下了十多亿的外债。

陈启明趁这个机会拿下了不少股份,累计占比百分之二左右。

当然,还有泰铢。

不过相比索罗斯的狙击,陈启明没在这里投入太多资金。

主要是影响问题。

最开始的时候,陈启明是想利用这次事件多赚一笔的。

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自己在泰国还是有不少粉丝的。

这种事如果以后被曝光,自己多多少少会被按上吸血的名头。

所以陈启明在犹豫了一段时间以后,将手里借出来的泰铢又还了一部分回去,手上大概留了两千万美金左右的泰铢。

眼看时间接近过年,陈启明也没再继续接工作,而是回到了宝岛。

每天打打高尔夫,陪陪老妈,顺便没事的时候找李嘉欣以及周慧敏解锁一些新姿势,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周星驰那部《食神》的票房走势不错啊!

阿明你又要大赚了!”

台北一家高尔夫球场,陈启明与台北影视行业的几个老板正在打高尔夫。

说话的不是别人。

正是那位买下周星驰的《济公》,在宝岛票房失利以后拉着其他片商一起向香港影视圈逼宫的永祥影业的王应祥。

这家伙自从在周星驰的电影上亏了一笔以后,再也不碰香港电影了。

这不,宝岛这边也在1994年放开了对好莱坞电影的限制。

随后,他便一直购买好莱坞电影的版权到宝岛进行放映。

不过,虽然不放映港片了,但毕竟是这个行业的,他对港片的大热电影还是有所关注的。

“怎么,王老板对这部电影有兴趣?”

陈启明一杆打出,白色圆球飞出老远,出界了。

陈启明也没在意球进没进,一脸笑意的看着王应祥。

“我可没兴趣,周星驰就是一坑货!”

“哈哈,我看你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旁边的李登奎大笑一声,随后看向陈启明,“阿明,这部片子你应该有投资吧!又在你的院线上映,你应该可以决定版权才对。

要不卖给我吧!我的实力你清楚,咱俩合作,保证电影在宝岛大卖!”

陈启明摇了摇头,笑道:“那你就搞错了,这部片子蔡老板也有投资,他投资的时候就说过,宝岛上映权要交给他。

你们不如问他愿不愿意放手!”

蔡老板,宝岛影视圈的蔡老板蔡松林。

这个名字在宝岛乃至香港影视圈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毫不夸张的说,这家伙间接直接推动了华语电影的发展都不为过。

向家兄弟在香港够牛逼吧!

但真实情况却是,蔡松林才是他们背后的推手。

如果没有蔡松林,永盛不可能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公司。

除了向家兄弟的背后推手,永盛的大股东。

他还是王家卫的老板、是刘德华的恩人、是周星驰的投资人,没有他,就没有《大话西游》、《花样年华》、《东毒西邪》、《霸王别姬》等等上千部港台优秀华语电影的诞生。

王家卫能成为华语影坛的文艺导演no1,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王家卫的电影几乎全是他投资。

另外,刘德华当初之所以能组建天幕公司,也是他在帮忙,《战神传说》、《九二神雕侠侣》都是他担任监制,只是可惜,天幕电影公司最终成为了失败公司。

还有,周星驰能离开永盛,没有被永盛追究,也是因为后面站着他。

周星驰的第一个电影公司彩星就是与他一起合作创建。

而他自己的电影公司学者电影公司就更是鼎鼎有名了。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香港电影中,除了嘉禾、邵氏以及新艺城的独资电影以外,其他电影,几乎大部分电影都有学者电影的投资。

可以说,这个电影公司就是香港电影公司当中的隐形巨头也不为过。

这两年,陈启明的启明影视越做越大,自然的,也少不了与学者合作。

因为陈启明在宝岛一直没拿到电影发行权。

所以,目前为止,所有在太平洋院线上映的电影在宝岛的上映发行全部都是由学者电影公司负责。

“这样啊!那还是算了,蔡老板的吃进去的东西可吐不出来。”

杨登奎笑着说道。

蔡松林能在电影行业拥有这么多产业,能力自然不少。

他在宝岛还是非常有背景的,黑白两道都有人。

杨登奎虽然是宝岛八大片商之一,但也不敢轻易招惹他。

“其实我们今天请阿明你过来,是想跟你聊聊《孤胆特工》。

这部片子你是以好莱坞公司拍摄的,版权应该没在蔡老板手里才对。

只要你愿意出手,价钱问题,你随便报价!”

相比《孤胆特工》在北美最开始上映时无人问津。

在亚洲这边,因为刘德华本身就是华语娱乐圈的天王,人气爆棚,再加上这部片子在北美收获了非常高的票房,宝岛的片商们都非常眼热这部片子。

这不,陈启明才在家休息几天,就被这些人约了出来。

“你们出价多少?”

陈启明不动声色的问道。

他对《孤胆特工》是有计划的。

最近他正在积极申报宝岛这边的电影发行权限。

如果能拿到权限,他很有希望用《孤胆特工》打响招牌。

“三千万台币,你觉得怎样?”王应祥与杨登奎对视一眼,开口道。

闻言,陈启明忍不住翻白眼,“两位老板,我看你们是没有一点诚心啊!

这可是在北美有望破一亿美金的电影,你拿三千万台币就想买下版权,你们这是把我当傻子啊!”

“阿明,这个价位可不低,我了解过,吴敦那边给你出过价,他才给两千万。

我们出三千万,已经超出很多了。

而且,你也得给我们留点赚的余地吧!

我可不想再遇到一次《济公》!”王应祥说道。

“不可能的,三千万谈都没得谈。”

陈启明直接拒绝。

“那你绝对多少合适?”杨登奎问道。

“六千万台币!这是我的底线!”

“屁!你这是狮子大张口,六千万,我宁愿多去买几部好莱坞大片!”

“我这就是好莱坞大片,好莱坞认证的!”陈启明一摊手。

该说不说,电影拿到好莱坞优先上映,再拿回来上映,好处真的多。

最起码的一点,好莱坞出品就能让电影的版权费涨上不止一筹。

不管好坏的电影,反正从好莱坞回来就是好莱坞大片。

《孤胆特工》更是没的说。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