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第五十八章 借粮打仗老百姓成衙门债主(1 / 2)

穿成亡国公主后 闫桔 18286 字 8个月前

原本笼罩在城里的恐慌在短短数日就烟消云散, 从先前对外来官兵的害怕,转变成了欢喜。

那些上交田地的人员名单被张贴公示到大街小巷,不仅有商贾们的田产, 还有太守府当官的。

这简直不可思议。

可它就是发生了。

起初还有人不信,后来见人们皆在谈论土地均分,才意识到这场入侵或许是他们走狗屎运的开始。

没有一个话题比土地更值得人们去关注探讨, 它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赵雉等人更是专门安排了官兵解说如何搞土地下放, 如何保住他们的饭碗, 把永庆的模式复制到扶阳来。

城里的百姓们全都跟打鸡血似的振奋,甚至没有人愿意逃出去, 都盼着能分一杯羹。

扶阳被夺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河城。

俞州牧愤恨不已,州府召集亲信商议应对之策。

夏大郎提议围魏救赵,说道:“永庆集结临都前来进犯, 想必临都那边城内空虚,他们占领了扶阳, 一旦得知我们派兵去攻老巢,必然恐慌。”

这话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孟广荣在开春吃了场败仗, 心想那帮土匪已经倾巢而出,说不定能占到便宜将功补过, 便主动要求出兵。

夏远堂拒绝了。

当时人们都觉得临都那帮人的主力应该都在扶阳的, 肯定能捡便宜。

夏郎积极举荐自己的亲信魏雄魏校尉。

夏远堂有意抬举这个小儿子, 当即下令让魏雄领两千兵突袭临都。

哪怕是打个幌子呢,也要让那帮胆大包天的土匪心慌。

却不曾想,魏雄那倒霉蛋有去无回。

从俞州去临都永庆, 必经雁门郡那边的文山。

该山地势险峻,占地虽然不大,却极其容易设伏。

在这里守株待兔的奉郎等人得知赵雉他们成功夺下扶阳, 猜到州府极有可能会杀到后方,早就蹲守了多时。

前两日梁萤他们给他提供了新玩意儿,正好可以拿那些俞州兵试水。

这不,一安县兵瞅着木架上的火药箭,它是用一根简陋的木棍所制。

那木棍笔直,仿造的是箭矢的模样。

头部是削尖的箭头,身上捆绑着一只竹筒,竹筒上缠着粗壮的绵线,一些绵线从小孔内穿出,尾端留有小尾巴,是用来点火的引子。

为了保持木棍呈直线喷射出去,还专门做了保持平衡的尾羽。

瞅着这么一个做工普通的东西,那安县兵很是怀疑,说道:“爷,这东西真能射百步远?”

奉郎:“唬你作甚?”

木架有半人高,火药箭被平放到木架上,等着喂俞州兵吃药。

这些天他们都在这里扎营,对面的山上有暗号,一旦发现动静,藏在山里的小旗子就会舞动做手势。

不远处也有官兵时不时伏地探听动静,检测周边的情况。

待到下午未时,领兵欲烧临都后院的俞州军打马而来。

他们深知文山地势复杂,为防不测,先派探子探路。

奉郎一众人全都隐秘在山林里,人们密切关注对面山上的小旗子。

官道宽敞,山脚皆是光溜溜的石头,前面有一片林子。

探子谨慎留意周边动静,确定林子那边没有异常后,才折返回去通报后面的俞州大军。

当那些兵马踏进火药箭的射程之内,隐秘在高山上的小旗子忽地做交叉手势。

奉郎立马下令官兵开干。

藏匿在丛林中的人们立马抱着木架和火药箭放置到官道上。

人们麻利地把火药箭架到木架上,火折子同时点燃架火药箭的引线,它迅速燃烧,发出滋滋声。

只消片刻,引线引燃竹筒内部的火药,大量气体喷射而出。

只听“咻”的一声,木架上的火药箭跟蹿天猴似的以迅雷之速飞蹿而出,犹如一道带着烟雾的闪电,把在场的士兵们惊得目瞪口呆。

这他妈也行?!

百步的距离委实太远,他们甚至看不到火药箭的身影。

然而没过多久,当“起火”作用的火药在竹筒里燃烧完时,里头的引线烧到头部的另一室火药,突听接二连的“砰砰”声响起。

官道上巨大的爆炸声在山里响彻云霄,震得周边的鸟雀四处惊飞。

浓烟弥漫中,马儿受惊的嘶鸣声和俞州兵混乱的惨呼声惊恐传来。

山上的小旗子再次交叉。

奉郎得到指令,再次下令官兵引燃火药箭。

人们抱着木架和火药箭匆匆向前小跑了一段距离。

第二轮轰炸再次袭击俞州军。

就算有两支火药箭被射偏,大部分还是击中目标的。

现场人仰马翻,混乱成了一团。

山上的小旗子又一次发出单手指令,前方设伏的四百兵立马冲杀出去。

他们身上携带着小型火药筒,那个最是方便,跟丢鞭炮一样,点燃引线投掷出去,可以近距离作战,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一直处于冷兵器阶段的俞州军哪里见识过这种弯道超车的阵仗?

说好的弓弩刀枪肉搏战呢,那群土匪居然搞作弊!

委实过分!

纵使你有头六臂也架不住火药的攻势。

先前那魏雄还觉得孟广荣无能,带一万兵马都干不过一个小小的临都。不曾想他的运气更不好,在慌乱逃跑的途中被追击而来的奉郎一箭射中。

若是普通箭矢还好,遗憾的是上头捆绑了火药包,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

仅仅不到半个时辰,这两千人就在火药的攻势下溃败成一团散沙。

现场被炸死和屠杀了数百人,俘虏了几十人,其余皆折返逃掉了。

雁门郡那边的周太守听到文山的动静,不敢开城门放那些逃跑的俞州兵入城避难,害怕引火烧身。

官道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残留着火药留下来的痕迹。

些许石头被震碎滚落,充斥着浓重的硫磺味儿。

奉郎命人清理作战现场,他们捡得战马十一匹,箭矢兵器若干,还有些许盔甲。

至于尸体,则让俘虏们挖坑埋了。

他非常满意这次的劳动成果。

这些兵器都可以重复利用,他们这帮土匪真的太穷了,打个仗还得借粮贷款,委实不容易。

那俞州兵原本是先带轻骑搞突袭,后头再粮草跟上。

不曾想在半道损兵折将。

所幸的是他们的粮草还没被抢走,要不然铁定被气死。

这不,第二次兵败的消息传到河城时,夏远堂气得够呛。

听到魏雄被斩杀,孟广荣暗暗捏了把冷汗,心想幸好被他抢了功,要不然死的多半是自己。

而那群战败的兵里头有个叫甘爽的小兵比魏雄还倒霉。

你说他倒霉,他又躲过了两次轰炸;你说他不倒霉,他又两次都被炸。

简直是天选之子。

开春的时候俞州进犯临都甘爽也在其中,当时那混乱场面委实唬人。

火光撕破黑夜从天而降,在声如响雷的爆炸声中,身边的同伴全都飞上了天。

而这次在文山遇伏见到的东西跟那晚完全不一样。

那些会爆炸的东西跟长了眼睛似的落到人群里就炸了。

它们并非从高空坠落,而是在平地上忽然射击过来,还没看到敌军在哪里,就稀里糊涂送了性命。

甘爽侥幸捡回小命,同身边的同伴说起在路上遇到的东西。

人们压根就不信他的鬼话,哪有那么神乎其乎?

这边扶阳被夺,魏雄被斩杀的消息传到广陵,曹太守的心思活络了,蠢蠢欲动。

以前他们跟魏雄交过手,是非常悍勇的,如今听到那人在文山被永庆兵斩杀,起了钻空子的心思。

于是在州府派兵去抢夺扶阳时,广陵鸡贼地出兵向丹乌发起进攻。

俞州顿时陷入了一片混战中。

与此同时,永庆郡里的梁萤下放告示向老百姓借粮。

表示俞州要吞并临都和永庆,太守府要打仗守住他们的田地,需要大量军粮供应,恐收取上来的赋税不够填补,提前筹备军粮供应给前线战士。

这道消息放出去顿时炸开了锅。

郡内的百姓陷入惶惶不安中,他们才从混乱中得到安稳,原以为能安稳过冬,不曾想又打仗了。

城中闹得恐慌,市井里所有人谈论的话题都是打仗了他们怎么办。

一妇人抱着幼子,忧心忡忡道:“好端端的,怎么又打仗了?”

她身边的男人道:“这世道,弱肉强食本就没有道理,那俞州要来吞并咱们,不打仗还能怎么办?”

“朝廷当真不作为!”

“醒醒吧,大白天的做什么白日梦,倘若朝廷管用,前两年中泉还用得着造反?”

人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就打仗一事议论起来。

一老媪道:“我这老婆子年纪大了,经不起东奔西跑,打仗就打仗吧,就算是死在这儿,也没得办法了。”

另一人道:“外头的世道哪有永庆安稳,出去避难又能避到哪里去?”

“是啊,哪个地方还能像永庆这般没有徭役,还能得土地的?”

“听说江原那边治理得不错,应可以去避难。”

“若是商贩倒也可以过去,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不就贪图郡里的那点甜头吗,没有徭役,有耕地足够养家糊口,官盐也便宜,江原它有这些便宜占吗?”

“你说太守府是不是想敛财啊?”

“公告上说了,只借粮,不借钱财。”

很快郡内二十个县都在讨论这一话题。

安县作为土匪们的发源地,起了带头作用。

他们是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但凡家里头有余粮的,都主动借粮给衙门。

龙门村那边的乡民一早就去了里正家里,那许老儿家这两年添了丁,孙儿刚过满月,心中正是欢喜的时候。

听说太守府的土匪要打仗借粮,二话没说,当即挑了一担小麦来。

人们见他大方,纷纷调侃道:“哟,许老丈家里头余粮多着呢!”

许老儿笑道:“这年头,谁家里没有点余粮啊。”

众人皆笑了起来。

许老儿拿帕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太守府要借粮打仗,咱们断不能饿着安县兵,若是把他们给饿着了,谁还来守住我家的土地啊?”

一拄着拐杖的老儿也应道:“这两年过惯了太平日子,好不容易手里才宽裕了,倘若被那俞州打进来,只怕又得像以前那样喝西北风去。”

许老儿道:“可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如今太守府开了口,想必是真的有难处了,倘若咱们老百姓不帮衬着些,待他们被打走了,那俞州的官打过来,只怕又会像以前的衙门那般,恨不得把咱们扒皮拆骨。”

这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当初那帮土匪来安县时,是确确实实把益处落实到他们身上的。

对于这些乡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

只要土地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

如今太守府借粮打仗,倘若他们袖手旁观,一旦那帮人被赶走,换一个班子过来,谁能保证他们手里的利益不会被侵占?

尝到甜头的人们都不想把手里的土地交出去。

若说跑到外面,到处都乱糟糟的,大家都不想再回到以前被盘剥的日子,索性借点粮给土匪互惠互利,说不定能度过这道难关。

里正取账本登记前来送粮的人们,叫他们排好队,一家家的来。

也有人问道:“没有粮,借钱可行啊?”

里正摆手,“衙门不收钱银,只借粮草。”又道,“每家每户借了多少粮,都会公示出来,等把这道难关度过了,以后在公粮上扣除归还。”

人们七嘴八舌议论,都觉得有借有还挺好。

把借出去的粮食账目作公示,具有公信力,能让人信服太守府确实是借粮打仗,而不是敛财。

土匪们曾经为他们兜底负重前行的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不少人都直接学许老儿那般挑了一担来,有的是高粱,有的是小麦,也有糜子或稻谷。

一些是陈粮,一些是则是今年的新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