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第九十六章 她成了小富婆(1 / 2)

穿成亡国公主后 闫桔 9635 字 8个月前

梁州六郡落袋, 搞土地下放的人全都聚过来了。

魏中丞等人喜笑颜开。

他们这群老头儿本该安享晚年,现在却到处跑断了腿,且还没有一点怨言, 因为他们从这个全新的政权里看到了生机。

但凡土地下放所到之处, 除了权贵之外, 没有人反对过一句, 皆是统一的夸赞。

民之所向, 无往而不利。

这群七十多岁的老儿把毕生的心血都耗在了拯救这个世道上。

现在他们根本就不会纠结它的根源是不是曾经效力的那个梁王室,因为俞州这帮土匪用实际行动把惠民做到了极致。

他们真切地看到俞州那边的人们在一步步变得更好,州里的盐价和粮食是其他州不能比的。

这些年风调雨顺, 老百姓手里有足够多的土地深耕细作。

哪怕产量不高,但因着战乱连连导致的人口减半留下了土地资源空间, 只要你愿意用劳力去换取粮食,总能得温饱。

州内几年都太平, 老百姓手里有盈余便会把多余的粮舍些出来换物什,舍的人多了,粮价自然就下降许多。

最初安县那边的一斗米要二十几文,现在十几文, 跟官盐差不多。

待把青州那边打下来, 官盐还会继续下调, 彻底把私盐堵死。

只有当官盐足够低廉, 私盐没有利润空间后,才能从根源上遏制住它的存在。

粮食平价, 食盐低廉,教育到位,法治清明,道路通畅, 物流运输发达,方才能把这个落后的时代激活。

现在这些时代的先驱者正在梁萤的指引下一点点“装机”,等待着有朝一日激活它高速运转。

这些人中胡宣的感触算是最深的,毕竟他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父子俩算是见证梁萤他们从无到有的见证人。

哪怕这么多年过去了,他都还能清晰地记起当初平阴打豪绅忽悠杨都邮的那些荒唐事。

现在回头去看,只觉得不可思议。

那帮土匪打到哪里,他就跑到哪里,跟流动人口似的。

实际上他们这些人就是流动人口,不停地重复着干一件事,只不过换了个地方,换了些老百姓。

若要问他们收获了什么,月俸没多少,但夸赞特别多,私下里得到的瓜果鸡蛋什么的实在是盛情难却。

梁萤给他们画大饼,把九州的土地全部下放后,进那金銮殿光宗耀祖。

这饼画得委实大,却没有人会质疑,因为他们亲眼看着手里的兵越打越多,拥有的地盘越打越大,找活计的速度只喊干不完。

真的干不完。

一茬又一茬跟春笋似的。

定都那边的活计还没弄好,梁州六郡又落到了手里。

随着团队的壮大,不少年轻人加入其中,成为土地下放的中坚力量。

他们这些人或许有些只是秀才,也有仕途不顺转投来寻出路的,只要品行端正,认同这里的治内政策,愿意跟着上头的指示走,就有机会在这片土壤成就一番事业。

像胡宣、葛老儿、张议这些人会陆续带新人进行考核,一旦他们把经验磨出来了就能单独下去行事。

治内的主力以后肯定是会进金銮殿的,带出来的新人如果资质得到认可也可以升上去,其余的以后下放到地方做郡守,州府从事等,上升空间非常大。

这是他们愿意在此拼前程的原因之一,因为看得到未来的出路。

不仅如此,他们所干的差事老百姓们无不夸赞,那种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肯定让人积极向上。

曾经仕途不顺的人在这里找到了自信,曾经苦于没有出路拼搏的人在这里找到了机会,梁萤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上升空间,是他们留下来的动力之一。

完善的上升机制是留住人才的根本,现在的韩二娘已经脱胎换骨,混到了中坚力量阶层,她已经有资格带新人,一字一句不容人质疑。

那种权威是靠自己去搏出来的。

韩大娘正在走她曾经走过的路。

这不,俞州的武安也会筛选愿意从事女官的女郎们引荐到梁萤手里。

那些人饱读诗书,都是有家底的人,有些是商贾之家,也有是县丞家养的闺女,他们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开始试着走出去。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团体,把那面赵旗当做他们的指引,它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

拿下梁州后俞州军一鼓作气,由甘宗群和郑曲等人领兵逼近宣城,它紧邻青州,打到家门口了。

当地太守到底不服被吞并,哪怕手里没多少兵,还是跟俞州军宣战,结果两天就被火药炸跪了。

现在甘宗群跟这群土匪混久了,打仗的手段简单粗暴。

后方有源源不断的军粮跟火药提供,现在梁州又有兵工厂。

俞州的身后有老百姓支持公家扩张,因为地盘扩张得越大,意味着公家越强大,公家越强大,才没有诸侯敢来进犯,这样才能保住他们手里的土地。

利益捆绑使得俞州兵扶摇直上。

在宣城失陷那天贾丛修总算见到了梁萤,她现在可是个大忙人,很难见到。

今日晴空万里,梁萤拿着蒲扇在树下躲荫,边上聚了不少人,都是当地的老百姓,跟她讲一亩芋魁的产量。

贾丛修被平头引了过来。

梁萤一边摇蒲扇,一边同底下的妇人说笑。

村民见她亲和一点都不端架子,对她的印象极佳。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贵人,会像普通平民那样坐在石头上同他们唠家常,唠地里的庄稼,当地的特产小吃,还有生计难处等等。

有时候梁萤也会学当地的方言,发音蹩脚,引得众人失笑。

贾丛修过来才打断了这种七嘴八舌的欢愉。

谭三娘朝乡民们做手势,他们这才各自散去。

贾丛修行礼。

梁萤不客气调侃道:“你这老儿,跟猫嗅到鱼腥似的,跑得倒挺快。”

贾丛修厚颜道:“此次贾某过来,是为汇报商会一事。”

梁萤问:“找了多少人进来?”

贾丛修应道:“有十三人。”

梁萤点头,“都是干什么的?”

贾丛修:“有陶瓷、布匹、纸坊、染坊、刺绣、饮食和玉器这些都有。”

梁萤接过谭三娘送来的乌梅饮,说道:“俞州和东州,金林等地有大量私盐,你这阵子把官盐的商铺给我铺下去,把每个乡县都要铺到位。”

说罢抿了一口饮子,继续道:“想来我们夏日就能取青州,一旦拿下,衙门就会对私盐贩子进行清除,替官盐开路,你先做准备。”

贾丛修高兴道:“贾某已经着手安排了。”

梁萤:“集市的商铺也得挨着修过来,到时我会把官盐铺货的点做成运输货物的渠道,就是你们在下放官盐的同时,不仅会携带商贾手里的货品进行推进,还会运送州里的其他物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