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商业传奇(2 / 2)

重回1990去创业 豆花 2438 字 10个月前

一个可以参照的合法集资案例是:华为的任正飞要开发万门数字程控系统而无法从银行贷到资金,又不愿意稀释股权,便游说全国17个省市的电信局合资3900万元成立合资公司,他承诺每年给予的定额投资回报是33%。

在这样的火热背景下,沈太福的集资游戏出台了。

长城公司发明的新型电动机属于节能项目,当时国内,能源紧张一直是瓶颈,因此凡是有节能概念的新技术都很受青睐。

而沈太福更是一个善于包装和炒作概念的高手。

92年5月,他的电机技术通过了国家级科技鉴定。

鉴定书上批示:属节能的重要项目,应尽可能给以指导和支持。

沈太福更是对外宣称,长城公司几年来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研制成功了这种高效节能电动机,仅在运行的风机中如果有1/3换上这种节能电机,一年就可以节电400亿千瓦。

其前途的宏大让人充满想象空间。

沈太福的集资规则是这样的:投资者与公司直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集资金额的起点为3000元,高者不限。

投资者可随时提取所投资金,按季支付“补偿费”,年“补偿率”达24%。

当时,银行的储蓄利率为12%。

沈太福开出的利率高出一倍。第一轮集资仅20天,就集资2000万元。

初战即告大捷,当即加快集资步伐,先后在全国17个城市展开集资。

长城公司的集资风暴迅猛席卷全国,它很快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高科技企业。

被蒙蔽的媒体记者也推波助澜。

他好似站在风口上,跑马圈地,无战不胜。

轻易得到的金钱,让他彻底忘记了初心,已经演变成了庞氏骗局。

他先后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和100多个分支机构,雇佣职员3000多人,就专门登广告、炒新闻、集资。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共集资10亿多元人民币,投资者达10万人。

随着集资泡沫越吹越大,沈太福讲的故事也越来越离谱,宣称拥有300多项专利技术,主导产品高效节能电机已在各生产领域应用,已握有15亿元的订货量。

事实上,长城公司只售出电动机五十多台,价值仅600多万元。

为了制造经营业绩良好的假象,沈太福把3.2亿元集资款变成公司的营业销售收入,然后向税务部门缴纳了1100多万元的税款。

事态演进至此,商业骗局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烈,终于滑向了毁灭的深渊。

……

夏川感叹道:

“妹儿,财富这东西,得有能力的人才能驾驭。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我在去年春节警告过柳长生,不要扰乱金融秩序,你还记得吧?北海房地产是今年最赚钱的投资,我警告所有人不准参与,你还记得吧?”

小韵忽然明白了,沈太福扰乱了金融秩序。

诗云笑道:“如果长城模式被广泛的效仿,一个体制外的、无法控制的庞大金融流通圈就将可怕的呈现,金融管制正策就会全面失效,所以必须打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