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给歼11扩大产能(2 / 2)

因此真说起警惕性,其实也就那样。

有個像样的宣传册,再加上照片,说服力还是很强的。

“这样可行。”

常浩南也点了点头:

“那我就让老吴那边先稳住对方,不要操之过急,等我们把宣传材料送过去再有动作。”

这个问题解决掉之后,第二件事情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徐平曾和吴懿范两个人都已经同意,说是申请,其实就是通报一下。

而且,从常浩南的视角来看,前者的顾虑是很有道理的。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瓦良格号在被拖回国的过程中,就遇到过好几次国外人员试图非法强行登舰的情况,甚至还成功过。

只不过上一世买回来的瓦良格号真的只有个船壳子,上面属实没什么还能被进一步破坏的东西,所以没遭到什么实际损失,只是比较丢脸。

但如今徐平曾保住了不少关键设备和资料,目前都放在船上,如果被夺取或者破坏,那可就亏大了。

至于拆卸、交接和转运要消耗大约1-2个月时间……

对于造船这种动辄以年计数的长周期行业来说,显然并不关键。

……

本来,按照常浩南的想法,既然瓦良格号启程回国的时间会略微延后,那么国庆之前应该就不会有太多事情了。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8月末,随着高校的新学期陆续开始,常浩南的工作重心逐渐从企业管理转回到了实验室里面。

姚梦娜也在112厂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产能爬坡任务,把歼11的产量提高了大概三分之一。

按照之前的约定,常浩南需要给她准备一个新的课题。

不过,这一次,姚梦娜却是自己带着问题回来的。

“常教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刚刚摘掉帽子换上实验服的姚梦娜坐到常浩南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

“什么问题?”

常浩南抬起头。

“我发现,我之前走到了一个思维误区里面。”

姚梦娜眉头轻蹙,显然是在因为某些事情而困扰:

“我一直以为,十一号工程脉动生产线的效率达不到预期指标,是因为我没能调控好各个环节的工时分配系数。”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问题在于整个总装过程,尤其是每一个环节之后的质量检测过程数据量太大,而且不同检测环节所输出的关键数据不同,导致这个步骤根本没办法用自动化系统解决,虽然录入了电脑,但最后还是靠人工检查……”

常浩南并没有着急,而是一边听着姚梦娜略显混乱的解释,一边在脑子里梳理着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在产线上加入了大量传感器,但传感器传回来的数据却因为过于复杂而不容易被直接分析。

尤其是如变形量、平整度、尺寸契合度、铆接过程的漏铆、复铆等问题,产生的数据维度很高。

例如漏铆,会在铆孔的位置留下一个洞,对于人来说就是看一眼的事情,但对于自动化设备来说,却很难进行识别。

最后只不过是从工人到工位上去检查,变成了拍下照片,然后再由工人对着照片检查。

反倒多费了一遍事。

“所以,我觉得……只有用计算机代替人来完成这个过程,才能完全发挥脉动生产线的理论潜力!”

姚梦娜喝了口水,最后总结道。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