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救济(2 / 2)

“你有良善,这很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同情的。”

“这些奸商囤积居奇,把粮食炒到天价,还不出售,这已经脱离了正常的商业范畴了。他们让无数灾民吃不到饭,只能活生生饿死,或者沦落到易子而食的局面。”

“你还记得我们南下之时在北直隶看到的那些种种吗?要是再任由他们这样,说不定就会真实发生在我们这里。”

“也就是那个知府无能,要是换个铁面包青天来,说不得得抓上几个,以正视听。”

“再说,两钱银子他们或许没有赚头,但是也亏不到哪里去,已经算是便宜他们了。”

“我临走之前还警告了一番知府,那知府是心思玲珑之人,有了我撑腰,之后定然不会允许那些士绅再囤积粮食,提高粮价了,这么一来,温州的百姓也不必再饱受缺粮之苦。”

他带着严淳走到另一边,那里正在施放米粥。

灾民们把热气腾腾的米粥珍惜地捧在手心,没走两步,就已经小口小口地吸吮了起来。

入耳,可以听到灾民们为家族的善举歌功颂德。

更有人在得到食物之后热泪盈眶,当场跪倒在地,向施粥之人叩头:

“感谢,太感谢了……严家的大善人都长命百岁,愿靖平王英灵永佑我等……”

“看到了吗?”严凌抚着他的小脑袋,“活了多少人的命啊!”

严淳痴痴地看着这一切,他嘴里低声说道:

“祖,我明白了。”

……

虽然花了不少的钱财,但是家族总算还是撑过了那一个月。

一个月之后,朝廷的特使终于带着救济的粮食来了。

朝廷分发粮食,随后又按照籍贯将他们各自遣返,聚集在宁波府中的大量流民就此消弭。

对于这一点,严凌也没有太大的反应。

经过之前一段时间对于流民的吸纳,严家的隐户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他家的土地已经全部被开垦完了,留下他们也没有什么用处。

当然,按照老惯例,其中的一些有本事的,比如铁匠、木匠之类的,全都被招揽了,让严凌比较欣喜的是,其中还有许多的织户。

毕竟人都快饿死了,你衣服织得再好,有什么用?

这倒是意外之喜,严凌不是没有想过涉足这一行,只是苏杭那边的织户从事这一行很久了,他们根本竞争不过,这一次的救济倒是将不少的织户给留在了宁波,可以想见未来严氏定然会多一条财路。

当然,这些收获和那巨大的名望比起来,不算什么。

严凌的坚持起了效果,严家的善行被百姓们带着传扬到了各地,民间之人都有了一个印象——

在大明的东南,有一个严氏,他们宁可自己破财,都要救济百姓。在他们管理下的佃户更是过着如同天国一般的生活(相对而言)。

可不要小看了这一些。

在之后如果有了什么大灾大难的,他们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向东南跑。

而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家族许多传播出去的东西也更能够被众人所接受。

需知,民心,才是根本。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