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1章:外巡官身死,如断官家一臂,全城皆是嫌疑人(1 / 2)

五月二十五日,四更天。

京东西路路治之地,南京城(即商丘),封城。

南京城城门四闭。

除了日常生活物资可由禁军运入城内外,任何人都不准进出。

此时。

距离周元溺亡已半月有余。

封城,已不能封锁证据或避免可能存在的嫌疑人潜逃。

封城之目的,是为了稳固皇权的威严。

台谏官代君王外巡,实乃天子耳目,代表的是朝廷,是皇权。

其身死在巡视之地。

在未曾核实具体死因前,必须以最为严苛的方式查案。

以此告知天下人:天子皇权,不可侵犯半分。

南京城。

曾为宋州,乃宋太祖的发迹之地。

景德三年,真宗皇帝升宋州为应天府,后又升为陪都南京,并建宫殿,供奉宋之皇帝。

不过,新老称呼交替。

南京的最高长官还是被称为应天府知府。

南京国子监也被人唤作应天府书院,但其已是大宋最高学府,与汴京国子监地位相当。

汴京城距离南京城并不远。

骑快马,一日可达。

五月二十四日入夜,吴育和包拯便奔往了南京城。

苏良在外巡查三个多月,还未曾回家。

他在家住了一晚。

然后于第二日上午向赵祯汇报了外巡情况后,才在近午时带着一众护卫奔向了南京城。

……

五月二十五日,日上三竿。

南京城,东城门。

诸多百姓围聚在城门前,抱怨声此起彼伏。

“官员身死与我何干,凭什么要封城?接下来我还如何做生意?”

“我压根不是南京城人,现在出都出不去了,就没有一个主事的能说明情况吗?”

“不就是一名台谏官溺亡了吗?用得着如此兴师动众吗?这不是要引发民怨吗?”

……

南京城的百姓们围聚在一起。

抱怨者的嗓门都很高,但无一人敢冲城门。

禁军士兵们皆手拿兵器弓弩,面色严肃,各个都带着杀气。

他们只负责执行命令,根本无法给百姓一个交待。

而在此时。

一個身材微微胖、额头上满是汗珠的中年男子,带着一群官吏走了过来。

“韩知府来了!韩知府来了!韩知府来了!”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为首的中年男子,正是应天府知府韩崇。

他也是一脸懵。

没想到一觉醒来,禁军便将南京城封了。

这在大宋的历史上,还从未发生过。

韩崇走到人群中间,高声道:“诸位父老乡亲,本官乃是应天府知府韩崇!”

“此次封城,乃是官家圣谕。很快,参知政事吴副相、知开封府包学士便会来到城内,总领南京城一切事务。”

“大家莫乱,只要核实完毕周正言的死因,相信很快就会解禁,请大家回家耐心等待,不要在街头聚集!”

一名百姓甚是不满地说道:“韩知州,此事与我们普通百姓有何关系,这样封城,我们做不成买卖,利益受损,该去找谁赔偿?”

韩崇面带无奈。

他也觉得朝廷此举颇为不妥,易激起城内民怨,但他又不知该如何解释。

“我们是无辜的,凭什么牵连到我们,这不公平!”

“是啊,我们也要讨生活,我们也要活着,凭什么牺牲我们的利益!”

“开门!开门!开门!”

……

南京城的百姓再次嚷嚷起来,这次的声音更大更闹。

他们惧怕前方的禁军士兵,却不惧怕这些地方官员。

就在这时。

只听得一道“咔咔咔”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城门渐渐打开。

百姓们再次安静下来,纷纷探头看向城门处。

紧接着。

一大队禁军士兵进入了南京城。

中间有两名身骑白马的中年人,虽然身穿长衫,但韩崇已将他们认了出来。

“应天府知府韩崇,参见吴相公,包学士。”韩崇带着一众官员迎了过去,重重拱手。

吴育点了点头,道:“百姓有怨言?”

韩崇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无奈。

吴育拽着马绳,向前行了数步,然后高声道:“老夫乃参知政事吴育,奉官家之命,核查台谏官周元溺亡案,自即刻起,总领南京城的一切要务!”

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当朝副宰相在此讲话,谁还敢再乱。

吴育接着说道:“台谏官周元,代天子巡查京东西路,溺亡于南京城。此事若是有人刻意为之,实乃挑衅皇权,如断官家一臂。在没有彻底核查出案情真相前,南京城,人人皆有嫌疑!”

“本官希望大家能够尽全力配合,早日查清案情,早日解禁。”

“若有人添乱导致案情进度缓慢,那南京城一城之人都可能受到牵连,甚至影响南京城未来的发展,大家若能明白其中利害,便都散了吧!”

吴育虽然没有说的很直白,但百姓们基本都听懂了。

此事若因百姓捣乱而未能查的清清楚楚,那日后,南京城可能会有降级风险,甚至会成为普通之州。

案发地南京国子监也可能降级为普通州学。

南京城的商贸环境其实一般。

若失去陪都之名,国子学再被降级,那商贸经济将会发生断崖式下降。

南京城乃是因朝廷的政策而兴。

若是朝廷认为南京城百姓过于刁蛮,废除帮扶之策,那所有人可能都要去过苦日子了。

吴育话毕。

当即人群中有百姓高声道:“我们全力配合朝廷断案!”

“全力配合!”

“全力配合!”

“全力配合!”

……

南京城的百姓还是非常清醒的,纷纷表示配合朝廷断案。

紧接着,百姓们便迅速散去了。

韩崇长呼一口气,看向吴育和包拯,问道:“吴副相、包学士,接下来要如何查,需要我们如何配合?”

吴育转头看向包拯。

吴育坐镇南京城是为了维稳,具体如何审查,则会由包拯全权负责。

包拯看向韩崇及其后面的官吏,道:“我建议,将南京城内的所有地方官员、南京国子监的官员、教谕、学生,全都收押进南京国子监,禁止外出,等待传唤即可。”

听到此话,韩崇与后面的官员的脸色都黑了下来。

这不是将他们当作嫌疑犯吗?

但无人敢出言反驳。

吴育点了点头,然后看向韩崇。

“下官明白,下官全力配合,立即组织官员前往国子监。”

吴育望了一眼天上快到正中的太阳,道:“午时之前完成,有问题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