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京师饥荒(2 / 2)

大明求生记 拉拉袖 4284 字 2023-05-15

首先反对的是刚入阁不久的万安,万安以礼部待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如果章子俊用文渊阁大学士再入阁,必将把自己挤出内阁,所以联络了宫中内官永昌的养子、同榜进士李泰,一起反对,章子俊对升官什么的不感兴趣,主要是借用此次高产粮食朝臣们对自己的支持,把炼铁工坊另成立科技部作铺垫。所以内阁上书把章子俊的诉求成立科技部连同申报爵位“平安伯”,又加官为文渊阁大学士,一并送入内廷,让朱见深审批。

本来已经妥妥的事,结果在内官永昌搞鬼下和内阁几个来回的推来推去之间,没了结果。

没结果后,首先最急的还是朝臣们,反而章子俊早就说了,封什么爵位,什么官职不重要,重要是为大明着想,让老百姓都有饭吃。多么扑实的话语啊,多么崇高的个人操守,不为已,不为身后名,乃真君子也。

可是当工部、户部让章子俊索要粮种时,章子俊却说道:“朝中奸佞当道,风不调雨不顺,如果给了种子,只怕会惹怒神灵,引起更大灾荒,观之,慎之。”

反正我不急,自己的诉求没有达到,上至皇上,下到朝臣,如果大明把最需要的高产粮种拒之而无所作为的话,就证明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章子俊赶紧去寻找一方能平安的安居之所,带着老婆孩子,好好地过一生算了。没有必要呆在这种地方跟古人争权夺利。

时间过的很快,前一阵高产粮的事几乎大家已经忘了,因为朝廷现在正在把精力用在征讨鞑靼上了,鞑靼数万人自双山堡分五路入寇,朱见深命抚宁候朱永佩平虏将军印充总兵官,都督刘玉刘聚充左右副总兵,太监傅恭顾恒监军,右副都御史王越参赞军务,以京兵万人,宣府大同兵各五千人往延绥征讨鞑靼,并命延绥宁夏总兵巡抚等官悉听朱永调动。

不想南直隶数县发生水灾,五月,京师、山东、河南大旱,夏麦无收,秋粮不能播种,六月,顺天府、河间府、永平府复又大水,如此旱涝相接,民食草木几尽。

到了八月,朱见深下诏天下,命免各灾区所欠税粮、马匹、子粒、食盐以及各项杂役,赦免囚徒,诏令各地有司尽力赈抚,以免生事。

再说五月,京师大旱,到了六月,顺天等府大水,如此旱涝相接,导致京城严重缺粮。直到九月,大学士彭时奏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这是一场很严重的饥荒,饥民乌泱泱地汇集而来,又复增三十万石,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民多被饿死,朝廷诏令于城外挖尸坑掩埋,并令病者委官收恤,军余匠役给所亲收养,余者送入养济院抚视。两次遣散数百国子监生返家乡,并驱逐在京游僧。

章子俊每况看到朝廷只是被动地应对,为了减少京城对粮食的压力,连遣散国子监生,在京游僧的办法都想出来了。

随即顺天、河南、真定、保定四府在水、旱灾伤之后,米价腾贵。外州饥荒尤甚,村落人家有四五日不举烟火,闭门困卧待尽的,有食树皮草根及因饥疫病死的,有寡妻只夫卖儿卖女的。

什么叫饥荒,章子俊算是领教了,以前看了冯小刚电影1942河南大饥荒,对比之下弱爆了,这场饥荒越演越烈,最后每天死在城门外的灾民多达上百成千,而各城门早就关闭,直到最后城内也是饥荒遍地,每天运出城外的尸体不下百人,章子俊看到这一切内心很是后悔,去年要是早点把育种的高产粮在通州播种的话,起码能收成一季的粮,可是随后看到的事情很是气愤。

城外饥荒遍野,城内那些勋戚,官宦人家奢靡之风日甚,可根源是朱见深专宠万贵妃,中官梁芳、陈喜争进淫巧,奸人屠宗顺辈日献珍异宝石,朱见深动辄以厚礼酬报,甚至有因此而得官的,以至一些游手好闲之徒争相仿效。

给事中邱弘实在看不过去了,联络了多位御史,庶吉士上疏论其罪,请追还赏金,逮屠宗顺论罪,收没其家产以赈饥民。

朱见深不许,可是多少也听进去了一点,仅申明禁约,违者论罪,便终究不能禁止。

当时京师大旱欠收,而四方游僧竟以万计聚京,这些游僧不事生产,无端消耗钱粮,给事中邱弘请驱逐以省冗食,又请纵放在京百兽房及清河寺所育珍禽异兽以省去不应有之开支。可是朱见深还是不为所动,奢靡之风更盛。

除了奢靡之风,朝中万安又挑起了南北之争,与南人结成朋党,和内阁刘珝、尚书尹旻、王越等为首的北人党,互相倾轧,弄的乌烟瘴气。

章子俊也是很无奈,虽然家中不缺粮,光连年来自己府中的自产粮玉米、土豆、番薯堆满了粮仓,经过这几个月来的饥荒也消耗了不少,主要是对一些清苦的朝臣救济给出了一些,剩下的也不能消耗了,还要留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