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占领东胜卫(2 / 2)

大明求生记 拉拉袖 3185 字 3个月前

到了弘治年朱佑樘继位后,双方的关系带来了机遇。自弘治五年(1492)以后,达延汗致力于解决蒙古内部的问题,与在甘凉边外的乜克力部以及更远的瓦剌等部展开争夺。此后的几年,达延汗既未朝贡,也很少犯边,双方进入了稳定的“和平期”。

1495年(弘治九年)春,达延汗再次入贡明朝。不过令明朝始料未及的是,这蒙古方面“以赏薄生怨”,改变了此前的态度,不到一年进而开启了连年大规模进犯明朝的帷幕。这一次控兵十万,七万南下兵锋河套,三万危大同,现在反过来质问大明,为何兵出东胜卫,实属可笑。

《大明科技报》刊登一枝花的文章《蒙古本是中华一族》文中说道:“中原和蒙古本是一家,鞑靼作为我华夏一个民族,尊我大明为主,我大明朝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是五十六朵花,子曰:“故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而不是杀光、抢光、拿光的强盗行径。中原和蒙古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住在一片土地上,本可以各自相安,不必动刀枪,百姓安定,生活幸福才是天下人所要追求的,不是为了杀戮,掠夺。故而在此疾呼,蒙古达延汗收起一人之野望,并入到中华一家中。”

这篇檄文不像檄文,战书不像战书的文章,就是为这一次攻打东胜卫的辨文,咱们把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如果你们鞑靼接下去再来侵扰大明,那就不要责怪下一轮进攻土默特部(包头)。

还有让大家看到。对付北方鞑靼也好、女真也罢这些民族都是我华夏一员,相互杀戮只会增加仇恨,那么咱们因该先唱个高调,把大义抓在自己手里,如果鞑靼还行强盗行径,那么就别怪大明下死手了。

这么一片文章很幼稚,幼稚到令人捧腹,为什么?因为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匈奴人多次骚扰北方才建起了长城起,中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办法很有限,就说为了阻止匈奴的侵扰,中原王朝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亲和赂款,即通过娶匈奴公主为妻或者给匈奴送去财物来换取和平。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有效,匈奴往往会趁机提高条件或者毁约再次进攻。有的王朝选择了远征和屯田,即通过派遣大军进攻匈奴或者在边境上开垦土地来增加实力。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风险和代价,远征往往会遭到匈奴的反击或者陷入困境,屯田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那么修建长城就成了一种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这样千百年来,为中原各个王朝抵御外族的入侵,保卫中原王朝的和平与繁华,除了战略意义之外,长城还是古代重要的贸易道路。

所以说《大明科技报》的这一篇文章《蒙古本是中华一族》就显得很幼稚,千百年来的教训就是外族不可信,其心必异,元朝时期,不也鼓吹“一家论”吗?可结果呢?能是一家吗?这简直就是在放屁。

而要把周边外族成为“一家”,那么大明就要有足够的实力及战力,提高这些就要相对应的科技发展,在农业、商业、贸易、军事上都要来一个极大地提升,特别是在军事上,要有对付蒙古骑兵的利器,所以说在没有进化到热兵 器时代,骑兵就是向外扩张最好的利器。

可是千百年来,为了对付骑兵研制出了许多的战争武器,无外乎是一些装甲类,车架类,重弩类,宋朝时大量的床弩、摇车等。在火器方面也是琳琅满目,可结果要么太笨重,要么不可靠,成为了鸡肋。

此时的章子俊想的可不一样,因为在对外战争方面必定是发展热兵 器,随着这年来对火炮、火枪不断地改良,突破只是一瞬间,因为章子俊很明白研制的方向,该怎么去做。不似古人看着制造出来的火枪威力不如弓箭,就放弃掉了,关于怎么去改良提高因为心里没有底,就会怀疑火枪能不能替代弓箭。

目前发展火器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产雷酸汞,看起来很简单点火药、底火、传火管的一整套机构称为“点火元件”。这个点火元件利用产生的火药燃气来点燃具有更高爆温、更低活性的发射 药,进而推动弹丸加速,实现发射。

而以上这一切就要牵涉到一个重要部件底火,而这个底火里面有一种化学物质就是雷酸汞,雷酸汞简单制法是将汞溶于硝酸中,再与乙醇混合,发生反应而生成雷酸汞。这里又要牵涉到三种化学物质汞、硝酸及乙醇,目前就是在怎样制备硝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