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始于心,终于心(1 / 2)

少姝的山水 凡峥 5064 字 8个月前

“先生游太学时,对宦官专权、肆行无道的腐败朝政大加挞伐,扬清激浊,褒贬朝臣,一时朝野成风,竟以臧否相尚,致使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后党锢之祸起,许多师友见戮遭难,他赤子一言:贤人亡矣! 此其节义之德。”子献说得掷地有声。

“先生以名士身份游历陈国、梁国、汝南、颍川、陈留、东郡等国,以礼敬人,尊礼安人,留下几多佳话轶事,后回归故里,于华岩馆门下受徒千人,学有秩序,民风井然,此其持礼之德。”少婵道,“周公制礼作乐至今,虽时移世易,但有德者,言语行事莫不以守礼为上。”

“先生观乾象晓危邦不支,大厦既倾知诤死无益,遂投身于传经授业,孜孜不倦教导弟子,延续澄清天下之志,外出世而内入世,此其明智之德。”少妍道,语气里有一股少见的铿锵之风。

少嫆接口道:“为人一世,要能不断找到希冀所在,哪怕只有微弱的星星点点,亦是超脱而稳健的智慧。”

“先生性明知人,恂恂善导,犹重讲授修学为人之大义,士子莫不争往从之,他多于其间提携英彦,议人休咎,了若目睹,皆言后验,使埋没乡间的璞玉浑金得以现世,此其诚信之德。”子默道,“即方才所谓诚信之出神入化了。”

(休咎:吉凶祸福。)

“先生由始至终一介布衣,得‘天下楷模’李元礼先生厚待,赞为‘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这称颂世所罕有。”

(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

“蔡中郎曾有言‘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仅此一斑,足见对先生敬仰之致,生前高名扬于天下,身后天下仍高其义。”

(蔡中郎:即蔡邕,字伯喈,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他所作“郭泰碑铭”,后成为一则汉语成语,意指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的碑文;另据《太平寰宇记》载,周武帝时除天下碑,唯有郭泰碑被下诏特别保留。周武帝宇文邕,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蔡邕所撰碑文,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八》。萧统,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笔者特将碑文附录于本章之后,希冀有更多的人能欣赏得到。)

“同郡名士宋冲称‘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先生确实无愧斯言。”

之后亭内不再有人言语,大家深陷追思先祖之德,动容之下一时难以自拔。

“好了,”就像随意捻起个寻常的物件,少姝说着,将那不知何时复归原样的种子收入香囊中,又轻巧吟咏出声,“藤援绕指柔,果熟落英香。倩语话葫芦,进德辨消长。”

(绕指柔:出自西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消长: 语出《周易 否》:“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也引作“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意指君子之道减弱,小人之道便增长,比喻此消彼长。)

“这四句一出来,少姝的‘戏法’可就妥帖做足了。”

好一派其乐融融。

子默轻轻抚弄着手心,犹在回味方才奇观:“怎么回事,少姝姐姐这个新戏法,我好像很早以前在哪里见过?”

少婵也点头应道:“还真是啊,似曾相识,我也正自琢磨哩。”

待她说完,少妍少嫆惧是一愣,显见感同身受。

“兴许,是咱们梦里见过的,亦未可知。”子猷笑起来,“孟子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也许和少姝这戏法曾几相逢一般,五德本自在人心中,要常思自省,以此陶冶性情,方可见功,否则,便是怀珠行乞,持灯觅火,徒增劳倦而不知了。”

(“非由外铄我也”句: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大意是美德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原来如此。”

兄长剖析鞭辟入里,弟妹们莫不心有戚戚焉。

“哎,想起来了,子猷哥哥,”少姝笑道,“我听舅舅讲过,儒家将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行称为五德,而作为医师,亦有将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亦视为五德,以仁德滋肝木,义德敛肺金,礼德养心火,智德藏肾水,信德厚脾土,真可谓调理心性、滋养五脏了。”

“五内舒朗,才不致于动辄七情郁结,缠绵难尽,思虑阻滞。”听到五德养生之论,简直说到了王文娟的心里去,她侃侃道来,话语间不经意看向少婵。

“道能遍物,物即是道。”少婵眼中透着光,摩挲着手里一直把玩来的玲珑玉石,“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道能遍物”等句:出自道教学说。)

“这倒不假,自古来,五行说广行儒、墨、道、法、兵、医诸家之间。”子献也是个杂学通,“近来我闻释家亦有五行的说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称五门修行,据传为菩萨之行门。”

“始于心,终于心。儒者正心,道者关心,释者明心,看来,三家本如然,全为了性玄呐。”子猷不住颔首,“观人此生,真正得到过而迸发光耀者,唯有修悟入心的道德,将精神力气放在任何他处,皆是无功而返的耗费,为人为学,终要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

众人唯唯称是之际,没留意小羲蹒跚而入,还伴着他那脆生生的稚音:“德者,得也——”

(德者,得也:王弼曾于《老子》第三十八章之中作过这样一个着名的解释:“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王弼,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大家乍听之下,如闻天籁,顿时稀罕得不要不要的,子猷更是合不拢嘴,他一把抱起宝贝儿子,脸上写满了期待:“好孩子,说的什么,再说与为父听听?”

小羲摇头晃脑地复核了一遍,这回咬字更加清晰无误,大家听了个个笑逐颜开。

少姝抚掌笑道:“好样的小羲,天赋异禀啊,这不明白着告诉世人,德者,人之所得于天也!”

“对,对,天然自生!”

“既为生而备之,足见因在人身!”

“是心本自具有!”

忽忽来了这么一出,也许是孩子平日里听得太多,也许是因有叠字好记易诵,但见叔叔和姑姑们俱是欢喜,小家伙才不会费心寻思,一味双眼弯弯,蹬着小腿开怀高乐不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