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矛盾(2 / 2)

剑破诸天 大阡 3550 字 7个月前

灵辩法师在京城期间,就是住在融觉寺,当时他与昙谟最,关系至近,共同研习佛法,互有帮助。灵辩法师在京之所以选择住在融觉寺,除了二人的关系与志趣相同外,也是孝明帝的特意安排。当时还有一个小故事,京城的人都了解。

正光元年(520),太后被软禁,清河王元怿被杀,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门人殿前讨论佛道。其实这是一个阴谋,促成这次论辩并一手操纵辩论进程的是当时的两位权臣侍中、领军将军元乂和中侍中、司空刘腾。因为当时清河王主事的时候,虽然太后崇佛,但清河王还算清明公平,对道家也很看中,其中崇虚寺和清通观等都与他走的很近。为了进一步肃清清河王的余党,并震慑朝中倾向清河王的大臣,权臣们才导演了这出戏。

当时用斋完毕时,侍中刘腾宣敕,请法师等与道士论议,以释弟子疑网。对论答辩的道士清通观道士姜斌,法师是融觉寺僧昙谟最。讨论的题目是孝明帝提问的佛与老子谁先谁后。选择这两个人,两位权臣也算费尽心思,姜斌是清河王的余党,而昙谟最与五台山灵辩法师关系甚密,本人也善于辩论,口才极佳。五台山为刘腾的宠信之地,因为他的远亲刘谦之曾经在五台山取得灵迹,所以私下刘腾与昙谟最关系甚密,极尽供奉。

答辩中,昙谟最与姜斌都引用了伪经,不过姜斌的口才对比昙谟最要逊色许多。如果公平的裁判,二人不分输赢,但是由于刘腾、元乂等权臣,为了打击太后和清河王元怿的余党,故意袒护佛教,结果侍中尚书令元乂竟然宣敕“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下席。”

饭后,两位权臣更发毒招,命令继续讨论《开天经》何处得来,是谁所说?《开天经》全名为《太上老君开天经》,是一部讲述天地开辟到夏商周时期太上老君下降为帝者作师,宣行教化的道教经典。自然本书实施上也是后人补充的,与老子本人并无关系。这样他们两位权臣,同时唆使朝中大臣一百余人,读论奏云:“老子止着五千文,更无言说。”并一同进言姜斌惑众,罪当不赦。于是两位权臣趁机蛊惑11岁的皇帝给与极刑。

当时在场的佛教人物中,身份最高的有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他不愿意朝廷借着佛道的争执,消灭异己,把佛教当作工具用。同时佛道的争执,只是教义和信众的争执,他也不想太激烈,引发血光,便苦苦劝谏,小皇帝毕竟年纪小,心地善良,乃止,配徙马邑。

这样,辩论的结果,姜斌发配,昙谟最成为佛教的护法功臣受到皇帝的奖赏。融觉寺虽然是当年清河王所立,但却成为打击清河王余党的道场,由昙谟最做了住持。

禅林寺的住持道弘,灵觉寺的住持保真,现在都算是融觉寺住持昙谟最的师弟,属于大乘佛教华严派别开创初始阶段的教团领袖。这个道弘也不简单,他紧紧追随昙谟最,积极教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辈施主,刻写过大藏经无数,铸造过十尊铜佛像,功绩丰厚。保真和尚来历也不浅,他原来是陇西太守,被昙谟最点化,出资建造灵觉寺,并在建成后,舍弃官位加入佛门。

只听昙法师问二人道:“你们确认,姜斌与惠嶷往来紧密?”

道弘说:“不错,我们弟子在崇真寺的眼线,已经探得,姜斌经常往来于城东崇真寺、宝明寺,以及城内般若寺之间。”这几个寺都是小乘教义聚集地,也是当年清河王常去之地。

保真也说:“还有师兄,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那个崇真寺的惠嶷法师,就是十年前终南论剑的五魔之一的阴阳宫活死人、中尸黄昌机。”

昙谟最点点头说:“哦?这就对了,怪不得十年前,中尸黄昌机与北沧海跋陀尊者密会后消失无踪,原来是隐迹做了入了我佛门,不过此事还要仔细查访,一定要证据确凿。”

保真说:“是。不过他做不做和尚这事儿本来和我们无关,可他不应该入到小乘的派系,这不是专门和我们过不去么?尤其太后复朝以后,他们小乘教派实力借机扩大了不少呢。”

道弘也跟着说道:“还有那个姜斌,也不知道醒悟,当年若不是师叔菩提流支苦劝,加上师兄您也附和,他早就命丧黄泉了。就是前段时间,他偷偷潜回来占据舜帝庙,按说也是重罪,若不是师叔流支网开一面,睁一眼闭一眼不愿意与他计较,我们早就可以告诉朝廷,缉拿与他,让他领抗旨之罪。没想到他还投靠在阴阳宫的门下,加入小乘教派,与我们为敌。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昙谟最说:“宝明寺智圣,般若寺道品,虽然名声在外,但道法都不足为虑。你们要关注智圣的师弟智游大师,他可是在小乘教义上建树颇深,道法与我不相仲伯,不可小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