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受震撼的日本南朝使团(1 / 2)

常茂的话音刚落,朱雄英心中便是一动,他没想到常茂竟会主动提及此事。

虽然常茂性格粗豪,但此刻他眼中闪烁的精光,却透露出一丝不常有的精明。

如果是其他国公来问这句话,那得到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大明国公是什么级别?若是去率领济州岛上的这些几万蒙古军队,那可真真是降尊纡贵其实别说是国公,就是派一位侯爵去,那都算是大明对他们极度重视了。

甚至于,这活一般的侯爵都不愿意接,毕竟那里是海外,情况复杂,人生地不熟,生活条件也不好,有种种负面条件摆在这。

但常茂不一样,本来就高不成低不就的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他只想要一个能够真正改变自己地位的机会。

而在大明,哪怕是出征,他也肯定没机会作为偏将独领一支三万人的部队的。

“舅舅此言何意?济州岛条件艰苦,人心尚未归附大明,若是贸然去了,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常茂将手中的葡萄皮随手一扔,拍了拍手站起身来,他的身形高大,一举一动都显得气势十足,他靠近朱雄英压低了声音道:“大外甥,舅舅这几年在京中闲得发慌,那帮文官们瞧不上俺,军中俺又插不上手,每日里除了吃吃喝喝,便是无所事事。这济州岛上的蒙古军队,既是降军,又需得有人去整治,舅舅虽不才,但好歹也是上过战场、杀过敌的人,对付这些蒙古鞑子,还是有些办法的。”

朱雄英心中明了,常茂这是想借济州岛之事,重振自己在军中的威望,甚至借机捞取一些军功,为未来铺路。他心中虽有些担忧常茂的性格可能会坏事,但转念一想,常茂虽然鲁莽,但对付蒙古人倒也有一套,况且此刻大明也确实需要有人去整顿济州岛上的局势。

“舅舅若有意,此事倒也可行。”朱雄英斟酌着说道,“不过,此事还需皇爷爷首肯,且舅舅需得保证,到了济州岛后能够服众,整顿军纪,确保大局稳定。”

常茂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他拍着胸脯保证道:“大外甥放心,俺虽然平时大大咧咧,但关键时刻绝不含糊。”

朱雄英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他知道此事还需经过朱元璋的同意,但常茂的主动请缨,无疑给了他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至于常茂能否胜任,那就要看他到了济州岛后的表现了,不过,他只要不跟张飞学,那般苛待士卒,应该也不会把事情做坏到哪里去。

两人又聊了几句,朱雄英便辞别了常茂,前往魏国公府。

接下来的事情还需仔细谋划,不仅要考虑济州岛上的局势,还要顾及到大明与高丽、日本的关系,以及国内政局的稳定。

马车缓缓驶离,常茂站在门前,望着朱雄英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知道这次的机会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必须把握住才能在军中重新树立起威望,扭转军中对于他不能独当一面的印象。

魏国公府,是徐膺绪出来迎接的朱雄英。

徐膺绪在魏国公府诸子中排行老二,但是跟老大徐辉祖和老四徐增寿不同,他是庶子,因此在府中的地位并不算高。

“殿下。”

徐膺绪今年刚刚年满十八岁,尚且没有官职,不过看他倒是颇为热情开朗,没有养成阴郁内向的性格,很是难得。

“二公子,国公可在府上?”

“自是在的,殿下请随我来。”

朱雄英走进魏国公府,府邸的装饰风格很古朴,并没有太多的奢华感。

他跟随徐膺绪穿过庭院,来到了徐达的书房,书房内陈设简朴,几案上堆满了兵书却也不显得杂乱,而是整整齐齐,上面还插着不少的书签,显示出主人勤奋且严谨的性格。

徐达正坐在书桌前,手持一卷文书,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徐膺绪敲门后轻步上前,行礼道:“父亲大人,虞王前来拜访。”

“快让他进来。”

徐达放下手中的文书,细心地折了个角,看到朱雄英,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雄英来了,快请坐。”

徐达示意朱雄英坐到他旁边的椅子上,而这种亲近也不是做作。

一方面,朱雄英救过他的性命;另一方面,徐达生性如此,其人不仅智勇绝伦,而且毫无骄兵悍将固有的骄狂,他话语少而思虑精深,而且从不做逾矩的事情,唯一称得上爱好的,就是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而他手里的文书,就是五军都督府送来的,正是朱雄英提出的那几种阵型,因此徐达也颇有些见猎心切。

“对了,正好有些事情想要问你梅驸马报上来了几个阵型,有些地方的要点我还未曾参透,听说与你有关?”

“是。”

徐达指着文书说道:“鸳鸯阵这個阵型,好归好,但如今看来,却有些不太实用,若是全军来演练,难免把路子走偏了。”

这话倒也没错,鸳鸯阵虽然长短兼具,攻守兼备,但问题就在于太全面了,而冷兵器的大规模战争,其实是不需要这种来回变换的阵型的,反而是越简单越好.这里的道理也不难理解,小队可以秀操作变阵,但一旦军队的规模上来了,达到十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规模,变阵不仅延迟时间很长,容易被敌人抓住机会击破,而且复杂的阵型非常容易造成混乱。

所以,雁翎阵、锋矢阵、方阵、圆阵这些简单易操作的阵型及其变种阵型,才是古代战场的主流。

“设计出来是就用来对付倭寇,或者小而精的敌人的。”

徐达点了点头:“局限性倒是很大,不过不妨令沿海卫所演练,若是有小股倭寇水师拦截不及时上了岸,对付起来会比以前轻松不少.只是这阵型里的长枪总觉得有些不妥。”

徐达的感觉很敏锐,实际上,鸳鸯阵里虽然有长枪,但是更重要的是两种特色兵器,朱雄英跟梅殷提了一嘴,不过五军都督府在讨论的时候,觉得不太实用,就都改成了长枪,果然到了徐达这里被看出了端倪。

长枪是古代有效的长杆冷兵器,如果长枪组成枪阵或者与大盾相结合,那么就能形成无从下口的刺猬,但如果长枪手的数量不够,这种情况就截然相反了,单靠几支长枪是很难做到范围拦截的,所以在战斗的时候就必须和敌人保持相当的距离,如果保持不了距离那基本就没什么用处了,毕竟一对一单刀进枪虽然十死无生,但是如果多对多甚至多对一,单刀进枪就不是不可能了。

“其实,这里设计的时候,是需要狼筅和镋钯作为长枪的补充的。”

所谓“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尺左右,而“镋钯”则是山字形的铁制兵器,比长枪和狼筅稍短,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

徐达点了点头,这就解释得通了,接下来,他又问了问车阵和空心方阵的细节问题。

“这几种阵型,倒是可以先在府军前卫操演一番,看看实际效果,如果确实有效,那么不妨打造对应的军械,按照能够起作用的地域来分配当地的军队进行演练。”

说完了这件事情,朱雄英拿出手谕,徐达起身行礼接旨。

随后,两人继续坐下说话。

“济州岛蒙古军队整顿之事。”

徐达看过手谕后微微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此事我亦有所耳闻,那些蒙古军队确实需要整顿,否则隔着茫茫大海,一旦生变,恐怕很难反应过来。”

朱雄英深以为然,继续道:“皇爷爷对此事颇为重视,所以命我前来与您先行商议一番。”

“光是让他们自成一体确实不好,还是要往岛上派兵不见得派很多陆师,也可以是作为水师的士兵,只要能陆战就行了。”

朱雄英点头称是,接着说道:“国公所言极是。”

“此外就是要整顿军纪,这些人无法无天惯了,如果单纯地施以恩惠,反而会得寸进尺,继而觉得大明软弱可欺。”

朱雄英听到徐达的话,他也明白徐达所言非虚,济州岛上的蒙古军队虽然名义上归顺了大明,但实际上仍是心怀异志,若是不加以严格的管理和进行军纪方面的监督,难保他们不会再生事端。

随后,朱雄英将刚才与常茂的对话一一告诉了徐达,他详细地描述了常茂的主动请缨,然后又说了些自己对济州岛局势的看法和整顿计划。

徐达听完朱雄英的叙述,眉头微皱,似乎在权衡利弊,过了片刻,他缓缓开口:“常茂的提议,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他性格虽粗豪,但对付蒙古人倒也有些手段。只是,他能否真正服众,整顿好那帮蒙古军队,却是个未知之事。”

朱雄英点头称是,他心中也有同样的担忧,常茂虽然勇猛,但性格上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他担心常茂到了济州岛后,会因为性格问题而引发更多的矛盾,若是哗变了或者被杀了,那显然会闹出大乱子,毕竟常茂是大明的国公,还是开国公爵,这就是大明的脸面。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常茂身份非同一般,所以以前历次出征,主帅都有意让常茂不会处于太过危险的位置,而是去做些类似给大军打杂的事情,而常茂却并不擅长这些事情。

徐达沉思片刻,接着说道:“不过,常茂既然主动请缨,也不能轻易否定他的决心这样吧,我们可以先派数千士兵跟着下一批水师一起前往济州岛,有了兵马驻扎,蒙古人也不敢轻易叛乱。同时,再从军中挑选几位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将领,一同前往济州岛,以确保大局的稳定。”

朱雄英心中觉得徐达的建议十分中肯,这样一来,既可以给常茂一个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可以确保济州岛局势的稳定。

“国公所言极是。”朱雄英拱手道,“我这就回去向皇爷爷禀报此事,争取早日定下人选和计划。”

徐达点了点头,又嘱咐道:“济州岛之事关系重大,务必小心行事。此外,需要注意与高丽、日本的关系,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纷争,兵者国之大事,切不可毫无意义的轻易动兵过海,历史上教训屡见不鲜,便是大隋大唐这般体量,都会因此而国力大损,换到我们大明也是一个道理。”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朱雄英便起身告辞,走出魏国公府,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

与此同时。

阿野公为站在莫愁湖畔,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垂柳与远处的亭台楼阁,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晚荷的清香。

市集沿湖而建,摊位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还有香气扑鼻的美食,眼前的大明京城繁华景象令他叹为观止。

使团成员们跟在阿野公为身后,他们同样被这繁华的景象所震撼,使团副使竹内义昭忍不住赞叹道:“这里真是人间天堂啊!比京都还要繁华无数倍!”

“你们可知道,远处的这些建筑都是什么?”

跟随着阿野公为手指的方向,日本南朝使团的成员们纷纷看向了远处,然而,他们却并不认得这是什么建筑,旁边的别墅群,他们倒是知道,这是大明京城很有名的富人区。

“还请您赐教。”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