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第三十一章 又有人的智商要被按到地上……(1 / 2)

穿成亡国公主后 闫桔 18535 字 9个月前

这场闹剧以男方父母暂停议亲而告终。

他们原想着给自家崽定个娃娃亲什么的, 结果闹到公堂上来了,这是怎么都没料到的。

把告状的人打发后,李疑回到后堂。

当时谭三娘正给梁萤切从井里捞起来的甜瓜解暑, 见李疑过来, 谭三娘随手递了一块过去。

李疑摆手,说道:“外头那些婆娘都疯了,一个才九岁的男娃,就两家来抢人议亲,并且荒唐到让那娃子娶两个媳妇儿的地步!”

听到这话, 梁萤傻了眼,她露出吃瓜群众的表情, “谁家的娃啊, 这般抢手?”

李疑去洗手,发牢骚道:“真是奇了, 这是什么时候吹来的歪风,咱们安县的男丁全都成了抢手货,但凡家中未娶的,皆成了媒婆眼中的香饽饽。”

梁萤也觉得好奇。

这阵子天气炎热, 他们多数都在衙门里,不太清楚市井间的热门。

梁萤实在好奇得紧,差人去问一问。

不一会儿一差役进后堂, 外头的太阳跟不要钱似的送温暖,他热得满头大汗, 李疑取了一块瓜给他解暑。

那差役接到手里, 同他们说起现在安县的情形,听得梁萤咋舌。

她和李疑你看我我看你,皆露出一脸无语的表情。

待差役下去后, 梁萤自言自语道:“我万万没想到,开放关应门,竟还促进了两县的婚恋交流。”

李疑哭笑不得,咬了一口甜瓜道:“说来也是,嫁进来能分得土地,又只交三成的赋税,且还没有徭役,就算再穷的人家,只要不是懒汉,以后也总有翻身之日,那些当爹娘的真真是煞费苦心。”

梁萤看向他,“这么说来,咱们安县的姑娘可不愿意嫁出去了。”

李疑:“所以那媒人说,可以招上门女婿。”

梁萤:“……”

谭三娘打趣道:“倒插门的名声可不好。”

李疑问道:“名声和实惠比起来,哪个好?”

谭三娘掩嘴笑。

晚上梁萤在院子里乘凉时同赵老太八卦今日听来的趣闻,她也诧异不已,调侃道:“那敢情好,以后都往县里跑,人不就多起来了吗?”

梁萤笑道:“我原想着靠老百姓多生育或外来人口定居能提高人丁增长,却没料到还能这样增添。”

她们全都笑了起来。

稍后赵雉洗完澡出来,赵老太朝他招手道:“秀秀过来唠唠。”

赵雉踩着木屐坐到椅子上。

赵老太递上甜瓜,同他说起市井里的情形。

赵雉也感到诧异,“难怪这阵子隔壁县来了不少人,原是为着这茬儿。”

梁萤:“倘若有倒插门,那咱们这里的劳动力就多了不少。”

赵雉失笑,“你想得倒挺美。”

夏日繁星点点,他们坐在院子里,人手一把蒲扇,吃瓜唠嗑,言语里皆是松快。

赵老太从未想过有一天她能在外头寻得安稳,她喜欢这个小地方,民风淳朴,个个都对她笑脸相迎。

院子里时不时飞来萤火虫,梁萤孩子心性重,同谭三娘去抓它们玩弄。

她到底是个贪耍的,刚刚及笄的年纪,就算再老沉稳重,骨子里也带着几分反骨叛逆。

赵雉阅人无数,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唯独这个女人,把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既可以像只小白兔娇弱无助,也可以杀伐决断。

满肚子鬼名堂皆包裹在那身幼弱娇美的皮囊下,稍不留神就得踩坑。

这么一个复杂又耐人寻味的女人,不止皮囊能引人起意,其性情也比多数女郎有意思。

一边可以哄你,一边又可以算计你,心思复杂得叫人摸不着头脑。

现在隔壁县都把闺女往这边送,不止引起了梁萤他们的注意,平阴县的胡县令也感到好奇。

那胡县令跟张县令不一样,他是靠自己的本事考进士得来的官。

四十岁得了进士,上任到平阴,一干就是十二年。

曾经胡县令踌躇满志,结果也被朝廷磋磨得只剩风霜。他跟张县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真真的爱民如子。

安县穷,平阴一样穷。

明明都入不敷出了,每年还要上交五千贯给王太守。

胡县令不忍欺压底下的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穿的衣裳浆洗得发白了还要穿,只要没穿烂就不会扔。

甚至还有补丁的衣物。

他这个县令当得穷困潦倒,也不知道自己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到几时。

忽然一夜间吹来一股风,听到自家夫人不知从何处听来的谣传,说那安县竟然免除了徭役,竟然还把土地均分下放到户了。

胡县令整个人都魔怔了,这定然是谣传!

免除了徭役,光靠三成公粮,安县要怎么上交赋税给王太守?

胡县令怎么都不信外头的传言。

偏偏夫人姚氏说得信誓旦旦,并且还提到现在平阴但凡有闺女的家庭,多数都把女娃嫁到安县落户了。

平时户籍是县丞在打理,胡县令赶忙问县丞下户的情况。

结果被吓了一跳,短短一个月,就有三十六家女娃下户到安县。

这可把胡县令吓坏了,照这么搞,那平阴的儿郎还怎么娶媳妇?

娶不到媳妇就没法把生育率搞上去,生育率搞不上去就没有人口增长,没有人口增长就没有劳动力……

不曾想,现在劳动力也要被吸过去了。

县丞告诉他,已经开始有男丁下户到安县做倒插门了。

胡县令:“……”

整个人彻底懵逼。

安县这是要扒他老胡家的裤衩子啊!

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胡县令急得连觉都睡不着。

最终他纠结了许久,才决定走访安县,看看到底是不是传闻中那般政通人和。

独子胡宣担忧自家老子一把年纪了经不起折腾,劝阻一番,无奈胡县令铁了心要走一趟安县。

家人没得法,只得差心腹亲信跟去。

不管怎么说,那安县的衙门可曾干过土匪,甭管有没有改邪归正,多少还是有些唬人。

带上行囊,胡县令骑着瘦弱的小毛驴往安县去了,途中遇到一队送亲的花轿,他差亲信江安去询问。

不一会儿江安回来,同他道:“家主,那花轿是咱们余家村的闺女要嫁到安县大井村的。”顿了顿,“听说有四五个姑娘都嫁到大井村了。”

听到这话,胡县令心口一坠,活像自家闺女被抢似的,憋着一口气没法泄出来。

他心中不满,吹胡子瞪眼道:“那大井村有什么好,怎么个个都往里头嫁?”

江安:“……”

他其实也很困惑。

待到下午申时,主仆才抵达关应门。

现在城门虽然能进出自由,却查得极严。

守门的官兵看过主仆的路引后,又细细盘问了一番。

胡县令说是来吃喜酒的,又故意说起大井村娶媳妇的事,那官兵这才缓和表情,放了二人通行。

主仆进县城时天色已经不早了,他们寻了一家简陋的客栈落脚。

翌日一早两人就去逛早市。

胡县令特别关心当地的物价消费,问到粳米时,一样贵得咬人,不过问起当地的食盐时,他还是被打击到了。

平阴的官盐二百七十文一斗,当地居然才一百六十文一斗!

这整整少了一百一十文啊!

差价得换近五斗米了!

看他露出一副便秘似的难堪表情,江安赶忙安慰道:“家主莫要生气,安县境内原本就有一口盐井,官盐低廉也在情理之中。”

这话胡县令不爱听,板脸道:“你诓谁呢,那是官盐,衙门得从中取税收。安县取消了徭役,衙门不从官盐上动脑筋,上哪儿弄钱银来开支?”

江安一时答不出话来。

胡县令是个有点清高的人,他绞尽脑汁都琢磨不透官盐居然这般低廉。

那帮土匪取缔了徭役,又把土地下放给老百姓,且官盐还这么低廉,他们靠啥养衙门呀?

难不成喝风就行?

在县城里转了一圈,他没看出什么名堂来,穷还是一样的穷,不过跟平阴的差别还是有的。

城里的百姓个个都精神抖擞,说话和颜悦色,一点都没有平阴的颓丧麻木。

这种差异江安也感受到了,忍不住说道:“家主,我怎么瞧着街上的老百姓个个都抬头挺胸的,精气神儿贼好。”

胡县令点头,“精气神儿确实顶好,跟咱们平阴的老百姓不一样。”

他心中好奇得紧,又暗搓搓到衙门那边的告示墙看名堂。

以前贴的许多告示还未撕下,有取缔徭役的告示,土地下放的告示,还有什么集训和商税告示。

商税告示他看得懂,那个集训就瞧得迷糊了。

压下心中的疑惑,主仆又去了一趟乡下,索性去大井村。

途中他们见到一群官兵下乡,胡县令壮着胆子上前询问。

那官兵告诉他要下乡垦荒。

胡县令心中更是好奇。

官兵跟他说垦荒给村民们种桑养蚕,便于周家商贾回收蚕茧。

听到这茬,胡县令想起方才看到的商税告示,一下子就悟明白了,合着是为了多收取周家的商税呢。

看来那帮土匪也是要弄钱的。

主仆以问路的方式去了大井村。

时下冬小麦开始收割,今年三晴两雨的,没出现干旱洪灾。

麦田里金黄色的麦穗颗颗饱满,沉甸甸的,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不少村民在地里挥着镰刀收割他们的劳动成果,晚些时候有官兵陆续下来帮忙劳作。

这情形胡县令见怪不怪,因为平阴在农忙时节官兵差役也会下地帮忙劳作。

一老儿扛着两头尖的扦担路过他们,胡县令同他唠了两嘴,说自己是隔壁县的,家里头有闺女想嫁过来,特地来这边瞧瞧。

那老儿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指着不远处的村庄道:“咱们大井村前阵子才娶了好几个平阴县的闺女呢。”

胡县令试探问:“听说只要落户过来就有两亩地分?”

老儿点头,开始跟他讲解自耕地和租地,以及活田这些惠民政策,全是胡县令没听过的东西,整个人都有些裂了。

他酸溜溜道:“难怪我们那边的人都往这边跑,原是这般啊。”

老儿得意道:“咱们衙门里有个女菩萨,待老百姓好得很!

“就拿我家来说,一家六口人种了三十二亩地,一年到头只交三成赋税,其余的皆是自己的口粮。

“今年风调雨顺,地里的冬小麦亩产三石不成问题,我们种了这么多年的地,还是头一回有余粮剩,太阳简直打西边出来了!”

这话听得胡县令咋舌,半信半疑道:“真有这么好的事?”

老儿点头道:“我诓你作甚,你们县的闺女嫁到咱们安县来,只要不是犯懒的人家,吃饱饭肯定不成问题。

“这还不算,现在衙门派了官兵下乡开垦荒地,各家各户都抢着去租地种桑。

“听说头三年免租子,衙门不仅通了路,通了水渠,还做主牵头让养蚕的农户跟县里的周家签订收购契约。

“只要你手里的蚕茧能达到他们的收购要求,全部脱手给他们,一手交蚕茧一手交铜子儿,再也不用发愁东西砸在手里没有去处。

“咱们村的妇人个个都去争抢荒地,有周家提供蚕种和养蚕技艺,村民们遇到难题可找他们处理,养起来也省心。”

听他唾沫星子横飞,说得口若悬河,胡县令的心情很是复杂。

他总算明白为什么这里的百姓有精气神儿了,因为有憧憬,有盼头。

那种盼头与积极向上的希望是他们抬头挺胸的底气,他们仿佛已经摆脱了被权势欺压的悲惨境地,开始变得有自信,有信仰。

而那种信仰,是衙门给予的。

因为衙门告诉他们,谁都不是为了生下来被盘剥压榨的,是为了过好日子,为了让自己越过越好,而不是越来越糟。

这里的人们经过打豪绅一战后,产生了极强的团队荣誉感。

他们坚信大家只要齐心协力,定能翻身农奴把歌唱。

而现在,他们站起来了,在衙门的协助下堂堂正正地站起来做人。

在他们的心里,衙门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信仰之源,因为那群人是实实在在把益处落实到他们每一人身上的。

这样的公家,值得他们去拥护,去爱戴,去支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